| 1.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
|||||
| 3. 难度:简单 | |||||
|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事实证明,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 意志,也可以 意志;可以 智慧,也可以 智慧;可以 人格,也可以 人格,一一这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
|
|||||
| 4. 难度:简单 | |||||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 5. 难度:简单 | |||||
|
下列四幅对联中,最适合张贴在学校门前的一联是( )(3分)
|
|||||
| 6. 难度:简单 | |
|
以“肯德基的汉堡’’为开头,重组下列句子,可适当删、增、改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4分) 没有麦当劳,肯德基的汉堡就不会这么好吃;没有可口可乐,百事也不会这么壮大;没有狮子,羚羊永远也跑不快。 肯德基的汉堡 。
|
|
| 7. 难度:简单 | |||||
|
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初中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4分)
E.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F.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2.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旬。(选做4小题即可,4分) ①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吴均《与朱元思书》)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诗经》) ④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⑥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名句。 【说明:本题答对其中两条横线的诗句可必定得2分,其余4分为附加分。加分后第7题分数累加不超过10分。】 思念之情,恒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萧萧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 , 。”明月清辉夜,苏东坡把酒临风,缓歌徐吟,唱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也唱出了对天下人的祝福:“ , 。”王勃用他广阔的胸襟,与友人共勉:“ , 。”
|
|||||
| 8. 难度:简单 | |
|
根据课文,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5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3.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4.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
|
|
| 9.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
| 10.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全诗哪一个句子直接抒发了诗人思想情感?(2分) 2.这首诗善于通过特征性景物,表现出“早行”之“早”的特点。请结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试作简要分析。(4分)
|
|
| 11.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题目。(6分) 杀死金鱼的凶手 湘湘 ①金鱼是非常漂亮的观赏鱼,许多养过金鱼的小朋友都有过给金鱼喂食的美妙经历,也有一些小朋友发现,金鱼似乎永远不知道饱,以至于吃到后来一一被撑死了。 ②金鱼真的会被撑死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金鱼消化系统的构造,看看它有没有先天不足的地方吧。 ③不同种类的鱼,消化系统差异比较大,分为有胃鱼和无胃鱼。金鱼和常见的鲫鱼、鲤鱼、草鱼等都属于无胃鱼。无胃鱼在食道后部和肠道最前部之间有一个膨大部分,但却不能算是胃,这个膨大部分只有贮存食物的功能,而不能分泌胃蛋白酶参与消化,因此消化能力较差,饱食感往往比较迟钝,一般有胃鱼能量摄取足够时便不再就食,而无胃鱼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则容易吃得比需求量略多,饲喂时往往采取“多次少喂”的方式。 ④金鱼是根据外形选育出来的品种,其身体调节能力和抵抗力比野生鱼差,这就形成了 “金鱼容易被鱼食撑死”的现象。但你有没有细细观察过,在投入过多食物时,金鱼也是吃一阵就不吃了,并没有“吃到死”。那么,鱼食过多到底与金鱼的死亡有没有关系呢? ⑤在鱼食充分的条件下,金鱼会吃得有点撑,这对它脆弱的消化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饱食后的金鱼为了消化食物,需氧量会增加。过量的食物在水中被微生物分解后腐坏变质,不仅会产生各种有毒害的代谢产物,污染水质,还会消耗水中溶解的氧。如果投喂的是活食鱼虫,鱼虫本身也会争夺水中的氧。 ⑥当水中的氧不足,金鱼就会由于缺氧导致各器官机能出现障碍,而消化道此时已承受了比平时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金鱼就很可能死亡。因此,金鱼被撑死的问题关键不在于金鱼不知饱,而在于“剩饭”。 (选自《少年科学画报》2012年第2期)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造成金鱼“被撑死”的原因是( )(3分)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 12.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凡三往,乃见”质疑 王猛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据《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接受徐庶、司马徽推荐,共访问诸葛亮三次,前两次均未谋面,第三次才见诸葛亮的庐山真面。这一情节无疑是依据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等数句,而且一般标点为“凡三往,乃见。”习惯译为:“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笔者认为,这种标点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三国志))记载的根据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其中并未有第三次才见到之意,而且陈寿本人在《上诸葛亮集表》中也说“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前出师表》完全一致,也没说三顾一见。我们知道,陈寿著史很重视文献依据,由于他本为蜀人,在撰著三国志之前,曾奉命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所以《前出师表》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众所周知,《三国志》是以选材审慎、笔法谨严为特色,赵翼《廿二史箭记》卷六就评价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这一点受到清代许多研治《三国志》学者的认同。比如陈寿尽管非常欣赏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但对其多次北伐的失败,则摆脱传统天命论,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委婉探究其不足。这与后人尤其《晋书》的修撰者对诸葛亮的一味吹捧甚至神化殊不同,而且又以商榷、推测的语气出之,可见其“下笔不苟”的特点。 显然,以陈寿之严谨,“凡三往乃见”不应该是他的臆测、杜撰,其语义内涵也应当不会超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而且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尤其,《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这样看来,“凡三往乃见”句应当别译。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翻译成“总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细加品味,似乎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其买,这里存在一个标点的问题,“凡三往”与“乃见”之间,一般用逗号,而联系上下句,实际应标点为句号,即“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此处“乃”的意思为“始、刚刚”,表示很短的时间。如《大戴礼记·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王聘珍解诂:“乃,始也。”再如《札记·月今》:“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生。”而“乃”与“因”连用,可表示一种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如《晋书·卫璀传)):“罐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 因此,《三国志》的上面几句可以翻译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这种译法,既与诸葛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符合,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 (选自2011年9月21日《国学网》) 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2.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1)从本文的写作中,你在做学问的态度方面受到怎样的启发?(2分) (2)请问刘备从拜访到诸葛亮应邀出山的过程中,总共见到了诸葛亮多少次?(要求:从本文中找出理据进行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5分)
|
|||||
| 13.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王崑玉先生 季羡林 王崑玉老师是国文教员,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士,也写古文,所以王先生有家学渊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古文写作方面更为突出。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强。我不研究中国文学史,但有一些胡思乱想的看法。我认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紧密的联系。其区别在于,八股文必须代圣人立言,“四书”以朱子注为标准,不容改变。桐城派古文,虽然也是“文以载道”,但允许抒发个人感情。两者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师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从来没有出版过,也根本没有出 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给我看过。几十年的写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现在这文集不知到哪里去了。惜哉! 王老师上课,课本就使用现成的《古文观止》,不是每篇都讲,而是由他自己挑选出来若干篇,加以讲解。文中的典故,当然在必讲之列,而重点在文章义法。他讲的义法,正如我在上面讲的那样,基本是桐城派,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选讲的第一篇文章是比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长传》。讲完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读徐文长传书后》。我从小学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变。我仿佛驾轻就熟般地写了一篇“书后”,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竞获得 了王老师的青睐,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当时很高兴。我不是没有虚荣心的人,老师这一捧,我就来劲了,于是就拿来盐:韩、柳、欧、苏的文集,认真地读过一阵儿。 。 实际上全班国文最好的是一个叫韩云鹄的同学,可惜他别的课程成绩不好,考试总居下游。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次把学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后,总在课堂上占用一些时间,亲手发给每一个同学。排列是有顺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后。作文后面都有批语,但有时候他还会当面说上几句。我的作文和韩云鹄的作文总是排在最后一二名,最后一名当然就算是状元,韩云鹄当状元的时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总是被我们垄断,几乎从来没有过例外。 北园高中(即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每到春秋佳节,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上去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定会好诗百篇。可惜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诗人,只空怀满腹诗意而已。王崑玉老师大概也是常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散步的。他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夜课后闲步校前溪观捕蟹记》。我生平最讨厌写说理的文章,对哲学家们那一套自认为是极为机智的分析,我十分头疼。除非有文采,像庄子、孟子等,其它我都看不下去。我喜欢写的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有时候还能情景交融,颇有点沾沾自喜。王老师这个作文题正合吾意,因此写起来很顺畅,很惬意。我的作文又一次成为全班压卷之作。 自从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北园高中解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王崑玉老师。后来听说,他到山东大学(当时还在青岛)中文系教书,只给了一个讲师的头衔。我心中愤愤不平。像王老师那样的学问和人品,比起某一些教授要高得多,现在有什么人真懂而且又能欣赏桐城派的古文呢?如果在今天的话,他早已成为了什么特级教师,并会有许多论文发表,还结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然而这种事情他绝对不干。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学问是非常好的,是一个真 正的读书人。王老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刊于《文史哲》2002年第5期的季羡林《我的高中》一文。有删改) 1.在北园高中任教时,王老师做了哪几件对“我”影响巨大的事?请分点概括。(5分) 2.王岜玉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试结合材料分析。(6分) 3.作者写道:“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4.作者说:“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又说:“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5.“韩、柳、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对此“四家”的人名对应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 14. 难度:简单 | |
|
写作(1小题,共60分) 请以“学会欣赏”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选文体;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