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201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九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亵(dú)窃(pá)尽职守(kè)

B.装(yáng)装(jìng) 面面相(qù)

C.视(chēn)防(tí)而不舍(qiè)

D.桥(zhàn)骗(kuāng)吹毛求(zī)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消逝消声匿迹范畴更胜一筹

B.桑梓莘莘学子寒暄喧宾夺主

C.对峙恃才放旷证明旁证博引

D.真谛根深蒂固表彰相得益章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央政府对建设珠港澳大桥一直持积极的态度,但需要经过郑重的科学论证。

B.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海地发生了自1770年以来最严重的大地震,这个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遭受了空前绝后的打击。

C.他竟然忘乎所以,以出卖救命恩人来牟取自己的蝇头小利。

D.人生在世,应当有美好的追求,如果万事只想着凑合一下就好,何谈光明的未来?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3分)

是的,春已把她微凉的气息散到天宇四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笨拙的雕在一颗广玉兰的枝头上徘徊了许久,继而乘春风之势腾空而起,遨游于苍穹之间,须仰面才可以看得见。

①公园里,翠绿的热带鱼与橙红的蜜蜂,不紧不慢地游着,是云野?是海里?不管他!

②澄清蔚蓝的天空里,一架银色的飞机如北归的雁,悠悠地划出一道弧线,逶迤在天

际。

③于是冬日的乌云只好怏怏地离去,变得缥缥缈缈起来。

④乳白的薄烟散漫开来,轻盈地溶入了苍穹,于是风筝们更见得分明而且活泼了。

A.③②④①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夸张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描绘得生动形象。

B.夏日骤雨初歇,无论马路上有多少灰尘和落叶,积水依然澄清,清晰地映出了明净的天空,冉冉的云和摇动的树枝。

C.越来越多的人直击 “躲猫猫”事件,大家在质问:看守所的监控设备为什么长时间失控,国家每年拨的经费哪里去了,事情发生后,为什么管理人员不去查找原因?

D.上海市政府对世博会的安保工作提出了:“高效能、快反应、零事故”的要求。

 

二、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

4.酒困路长惟欲睡,             。(苏轼《浣溪沙》)

 

三、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本报讯 老人名叫张忠泉。当天记者接到报料赶到盐城慈善会时,张忠泉正在办理捐赠的相关手续。从老人断断续续的叙述中,记者了解到,张忠泉是原盐城市一建公司的退休工人,今年已经83岁,临近退休的时候入了党。老人一生积善行德,经常把有限的积蓄捐赠给希望工程、残疾人和一些要帮助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十几年前,家人与他反目,不再相认。退休后,老人常在汽车站一带踏三轮车,卖饮料、苍蝇拍、蚊香盘之类东西,并不停地捡破烂。在盐城市慈善会,张忠泉老人签订了捐赠协议,协议明确这笔钱主要用与救灾,其中,老人特别强调,有1000元作为特别党费,请慈善会代交给组织。张忠泉老人说,这10万元中,有一部分是自己的退休工资,还有一部分是他几年间靠捡破烂卖废品得来的。为了积攒这10万元钱,老人没买过衣服,现在身上的衣服、手套、鞋子都是捡来的,吃的也很简单,只要不饿就行。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句序合理,语意贯通;可以增删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①在挑选阅读物的时候,掌握识别什么不应该读的艺术就成了至为重要的事情。

②作家们就局限于时髦和流行观念的狭窄圈子里。

③人们总是在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中最好的作品。

 

四、其他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生活像花一样”大型公益活动日前启动,历时超过两个月左右。②市政府努力挖掘隐藏在街巷里弄的养花能手,给他们提供展示亮相,③还联合市民学校举办定期社区花友会,开展园艺知识讲座。

 

五、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3分)

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如果你是公交车上的乘客,请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对玉米的温软记忆

不经意间,心底就会涌起丝丝柔情。为爱,还是为爱。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今夜,我谈情说爱,但不关乎爱情。我想唠叨的是对玉米的温软记忆。

  故乡的玉米天生丽质。金黄的色泽,光亮的质感,生动了乡间岁月。八、九月间,正是玉米的丰收季节,童年的我提着竹篮钻进了玉米地。一棵棵玉米风姿绰约,翠绿的衣衫在风中沙沙作响,红棕色的穗子轻舞飞扬,排排挺立如模特女郎。我则成了选美的裁判。我热衷的是杨贵妃式的美,谁最丰满,我就选谁。我喜悦地做着选、掰、装的动作,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刽子手。

  经过我的精心挑选,竹篮里静卧了一篮睡美人。我高兴地提着它们回家,剥去翠绿的外衣,捋去细长的穗子,露出饱满的躯体。有时,那甜蜜的米粒里还会藏着可爱的小虫,在洞穴里探头探脑。这可是甜蜜的陷阱。见到它们,我往往用菜刀将那一块削去,然后用清水洗净,倒进装满水的铁锅里烘煮。不到一个小时,玉米的浓香就会弥漫整个房间,接下来,全家人开始享用。刚出锅的玉米烫手,小孩子都用干净的毛巾包住一头吃。不久,玉米的温度降了许多,拿在手里特温暖、柔软。太嫩的玉米水份多,甜甜的,软软的。牙齿没长好的小孩喜欢啃,牙齿快掉光的老人乐意吃。其实,那成熟的玉米才更有滋味,更有嚼头。

  少年的我在外地读书,很少归家,往往节假日才回来一趟。年年暑假回家,首先迎接我的便是笑嘻嘻的玉米。可是,我因长期在清淡的校园生活,肠胃已不习惯吸收这高营养的美食。第一天回去,刚吃了一个玉米就开始腹疼,我不敢再吃。父亲赶忙从医院拿来酵母片,吩咐我吃下。接连好多天,我都不敢尝一口那香喷喷的玉米。母亲眼睁睁地看见玉米被干光,而我却未能尝一口,心底里难受,就劝我再试试。说哪会那么巧,一吃就肚子疼呢。在母亲的一再劝说下,我便折了半个玉米吃。还没吃干净,肚子就疼起来,而且还疼得厉害。母亲焦急地说:“怎么这样灵验呢?就吃半个都不行。”“就是你一个劲让她吃,她说了不吃,你还叫她吃。这下可好。”父亲厉声呵斥着母亲,然后又急冲冲去医院拿酵母片。我目睹这种情景,两行温软的液体立刻从眼眶溢出。母亲见了连忙问:“怎么这么疼呢?”我流泪笑着说:“并不是很疼的。”其实我想说这是幸福的泪,可我说不出口。

  后来,我这娇气的肠胃逐渐适应了,不知不觉又能吃了,母亲的心才得到满足。

  如今,每次见到玉米,我都会想起它带给我的暖暖的、软软的感觉。

1.第二段说,“我想唠叨的是对玉米的温软记忆”,我对玉米的“温软记忆”具体有哪些呢?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回答。(6分)

2.联系上下文,指出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2分)

①故乡的玉米天生丽质。 ②我热衷的是杨贵妃的美

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金黄的色泽,光亮的质感,生动了乡间岁月。

②经过我的精心挑选,竹篮里静卧了一篮睡美人。

4.第五段说:“其实我想说这是幸福的泪,可我说不出口。”请根据文意分析其中的原因。(4分)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哈欠声声

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你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美国马兰里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时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和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正因为打哈欠需要面部的肌肉运动来完成,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呵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大约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探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方法是给受试者播放各种频频打哈欠的人的录像以及催眠的乐曲,观察哪些受试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无动于衷,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种现象暗示: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打哈欠的确能传染。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人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给你一幅困乏欲睡的摸样。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然后进入梦乡。这种头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故称之为“安眠像”。

打哈欠看上去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指代意思(4分)

①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效果胜过镇静剂。

②确实如,打哈欠的确能传染。

2.根据本文内容,给“打哈欠”下一个科学定义。(3分)

3.打哈欠对人有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3分)

4.第三段中写“探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第四段中写“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其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后司马既老乞骸归,塞上复警,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至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伸出)舌而退。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新城王大司马霁宇北边时(镇守)

B.每边,辄使四人扛之(按照)

C.北兵至,悉拔而之(用火烧)

D.司马以桐木依样为刀(暗中)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乃炮石伏机其下君为长者

B.北兵至,悉拔火之狼亦黠矣,顷刻两毙

C.时马上舞动仓鹰击殿上

D.又于边外埋苇薄界宫中府中,俱一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

②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

4.结合文中材料,对王霁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八、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歌写了一个怎样的野步者形象?(2分)

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三、四两句作简要赏析(3分)

 

九、作文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情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实现理想……

请以“凝聚”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