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北京市初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阴(mái)躯(ké)野(guǎng)怏不乐(yàng)

B.形(jī)沟(hè)骨(biān)姗来迟(shān)

C.阔(chuò)悍(biāo)痍(chuàng)芸众生(yún)

D.恿(sǒng) 妒(jì) 苍(qióng) 忧心忡(chóng)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赢弱 辐射 妍丽 消蚀 语无伦次

B.遮弊 庇阴 蜷伏 癫狂养精蓄锐

C.惩诫 凛冽 梨铧 恍惚 眼花潦乱

D.娴熟 吞噬 疆域 真谛 略胜一酬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宁(不如)    不羁(不受束缚)毛骨然(恐惧)

B.悲怆(非常悲伤)  窥伺(暗中观察情况)面面相(看)

C.履践(踩踏)    砭骨(刺入骨髓)相得益(明显)

D.告罄(财物用尽)  遒劲(雄健有力)进退谷(维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总能把事情做得很好。

B.地方美食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使《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受到观众热捧。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镰刀头羊悲哀地叫了一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   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   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有时候   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A.所以  不仅  更  

B.所以  因而  也

C.不但  而且  也

D.因为  所以  更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结合语境,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是(    )

      时,我总喜欢捧着一本诗集,享受属于自己的那种安静      的生活。

②既能     ,把握方向,又能     ,关注细节,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A.①闲暇闲适②明察秋毫高瞻远瞩

B.①闲适闲暇②高瞻远瞩明察秋毫

C.①闲暇闲适②高瞻远瞩明察秋毫

D.①闲适闲暇②明察秋毫高瞻远瞩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内容正确与否是衡量一篇文章优秀的重要标准。

B.经过大家的努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地提高了。

C.在同学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②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④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A.①比喻②排比③反复④拟人

B.①夸张②排比③反复④比喻

C.①比喻②比喻③排比④拟人

D.①夸张②比喻③排比④比喻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见过森林里参差不齐的各种树木。这里没有等级观念,没有恃强凌弱,没有明争暗斗;       。地上,统一的绿色着装,难辨彼此;地下,千万条血脉相连,密不可分。        。狂风来了,身材高大的树木手拉手筑成一道道城墙,阻挡着狂风前进的脚步,竭尽全力保护着弱小;暴雨来了,一把把大小不一的绿伞,各尽所能地阻挡着雨水的冲刷。      

①森林里的树,体现着友善、互助、和平

②它们言行一致,步调统一

③这里只有平等,只有团结,只有合作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面的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B.《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

D.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记述了挪威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

 

二、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临行前作紧张、周密准备的语句是: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微笑,       ,以为妙绝。

3.                          ,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抢夺声,泼水声。

4.                ,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5.渲染口技表演前安静、紧张的气氛的语句是:                     

                         

6.未至,            。弃其杖,            

7.天倾西北,                        ,            

 

三、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名著阅读(3分)

1.《童年》是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       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       (作者)的《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汉语中含“马”字的成语或俗语非常多,请你写出三个。(3分)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仿写题(共4分)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水浒传》,我们可以感受到众英雄梁山泊聚义的豪情;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每题1分,共4分)

①而两狼之驱如故 并:              ②眈眈相向    眈眈:           

③屠起           暴:              ④一狼其中  洞:             

2.翻译下列句子(每题3分,共6分)

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阅读①——④段,简要概括四个情节,每个情节只限用两个字。(4分)

4.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语句是什么?(1分)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什么?(2分)

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屠户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阅读《斑羚飞渡》选段,回答问题。

①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   )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   )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   )的一半,但已足够(   )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②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④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1.根据选文第①段的内容,在括号处填入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坠落降落跳跃跨越

B.降落坠落跨越跳跃

C.坠落降落跨越跳跃

D.降落坠落跳跃跨越

2.从选文看,作者这段时间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如何理解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写法和含义?(3分)

4.结合文意,说说选文第④段有什么作用?(3分)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阅读《伟大的悲剧》选段,回答问题。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

③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1.请简要概括选文内容。(3分)

2.联系上下文,赏析划线语句。(3分)

3.“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划线的“这”具体指代什么?(2分)

4.选文写出斯科特等人什么样的伟大精神?请结合选文内容回答。(4分)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阅读《蜘蛛》,回答问题。(8分)

蜘   蛛

①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一场不算小的雨使走廊与小园子立刻呈现出一幅肮脏不堪的样子。

②我提了一桶水,正想冲洗一下走廊,突然,在靠墙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只蜘蛛。它挺着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从污染着泥水的地面上朝着干燥的地方爬。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便抬起脚来,想把它踩死。

③我之所以讨厌蜘蛛,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大小蛛网上挂着小虫的残骸。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因此,每当我拿了扫帚,或是竹竿,清理隐藏在角落里的蛛网时,总是生气地想把它们赶尽杀绝。

④我抬起脚来,心想,这一回,这只落难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自己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生死关头。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

⑤不知是一种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脚竟没有踩下去。我看到它那样惊恐,那样吃力地爬着,顿然萌生了恻隐之心。我很快地挪开了脚,怔怔地注视着它,对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头,反而感到不安起来。

⑥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平时,连一只小蚂蚁都不愿随便加以伤害,何况是一只正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呢?

⑦它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韧。单凭这一点,我便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无论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虽然它不受人们的重视,可是它也应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不是吗?它到处结网,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我怎能够对它心存厌恶呢?于是我找到一根竹竿,把它从地面挑起来,送到干燥的地方。它安静地爬走了。我静静地看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态,使我心中感到无比的舒坦。

⑧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新鲜。晚霞映照着我的屋子,走廊上洒满淡淡的金黄。我怀着满心的喜悦,站在走廊上欣赏这难得的傍晚景致。

⑨突然,我抬起头来,看到屋檐下又新结了一个网。蛛网在夕阳的光辉映照下,是那样明显:那织着多角形的网,由疏而密;有着鼓鼓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尔动弹一下,蛛网便在夕阳中微微晃动,显示出那是一个多么安逸而优美的处所。  

⑩我凝神注视着蛛网,心中想着,不知道这只蜘蛛是不是就是我本来想要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够幸运了。它原该死在我的脚下,却由于我一时的怜悯,使它得以逃生。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我现在对于蜘蛛,反而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其实,蜘蛛织的网,点缀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

⑾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令我讨厌的一面,从没有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呢。它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那巧妙地织成的网,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大自然里隐藏着纯洁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给忽略了。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全都是造物者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问题只是看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

1.文章主体部分以作者对蜘蛛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这一变化过程。(2分)

厌恶——             ——理解——               

2.第③段中写“讨厌蜘蛛”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用原文回答) (4分)

3.第⑤——⑦段写“我”生恻隐之心;作者认为不该伤害它是因为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1)⑤段中“我”看到它                                                 

(2)⑦段中“它”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