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根据对话情境,完成小题。(7分) 厦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人行道自行车道要建林荫路,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 同学甲:太好了,这样我以后漫步在大街小巷上,能更加赏心悦目地感悟到“幸福的厦门”了。 同学乙:这固然是好,厦门可以满眼绿意,更适合人居,让我们充分领略生命的多彩。但是如果要以牺牲原有的树木、花草的生命为代价,我则满怀痛惜与不舍。 同学丙: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向市政园林局建议将未达林荫路标准的路段因地制宜补植树冠大树荫浓的乔木,以达到林荫路标准呢? 同学丁: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苏州杭州的城市彩化经验,大量运用色叶植物和灌木进行搭配种植,使绿化彩化植物配置合理,层次丰富,色彩对比明显,形成绿化彩化的大色块效果呢? 同学甲:我也有合理的建议…… 1.同学甲、同学乙和同学丙争论的焦点是:( )(2分) A.厦门是否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B.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是要以牺牲原有的树木、花草的生命为代价的 C.厦门该如何更好地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2.下面说法与同学乙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他支持厦门在人行道自行车道上建林荫路 B.他不支持厦门在人行道自行车道上建林荫路 C.他希望厦门在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的同时能尊重原有植物的生命。 3.假如你是同学甲,你会发表怎样的合理建议?请将你的理由说清楚。(3分)
|
|
| 2. 难度:中等 | |
|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3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4.诵读诗文,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周敦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坚守高尚节操。 5.今年四月,浙江一位老人捐献出的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老人的这种精神正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6.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以鸟儿的活动来展示初春活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面对离别,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为归京的友人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
|
| 3. 难度:中等 | |
|
请根据提示,完成小题。(5分) 当我第一次坐长途车进入厦门岛时,突然被眼前深蓝的海水点燃了沉睡的情绪。随着汽车深入市区,( )渐渐把我包围,有无数高楼如宝石镶嵌并向大陆延伸,成了一个真正的半岛。在这个风景如画的花园城市生活,既可享受大城市的奢华,又可保持方便和宁静,这似乎就是那句A箴jiān言“小的是美好的”最好之实践模型。在厦门,无论竞争多激烈,世事如何变迁,你会看到在家中、街边、大树下和青石板上,无论大款权贵还是贩夫走卒,一律一套茶具,一个做派,B品啜zhuì之间,悠然自得,但绝无成都茶馆的C喧嚣xiāo嘈杂,而是宁静优雅,好一个深沉了得。 1.语段中ABC三处划线的词语,注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2.为括号处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 )(2分) A.花团锦簇 B.富丽堂皇 C.繁弦急管 D.昂然挺立 3.划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正确的句子写出来。(2分)
|
|
| 4. 难度:中等 | |
|
名著阅读。(7分) 1.英国作家乔纳森• 斯威夫特所写的《 》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________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 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讽刺。(2 分) 2.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示例,从上图中任选一个人物具体说明这一特点。(2分) 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3.笛福在《鲁滨孙漂流记》一书中,成功刻划了“硬汉子”鲁滨孙的形象。你认为鲁滨孙的“硬”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原著的一个片段具体说明这个特点。(3分)
|
|
| 5. 难度:中等 | |
|
综合性学习。(12分)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温家宝总理告诉我们“不读书的个人是没有前途的,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为了喜迎第17个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我校推出了“书香盈我心”的读书节系列活动,请你参与此次活动: 1.【诗之品】 在读书节即将拉开帷幕时,让我们重温朱熹的《观书有感》以展现情景、启迪心智:(4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①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②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表之思】 在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4.23)即将来临之际,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4月19日在京公布调查结果:
①从上面的统计表格中,你获取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②结合下面有关手机阅读的统计资料,谈谈你对现在中学生读书现状的思考。(3分) 资料:调查中发现,手机阅读主力人群呈现“学历越低,阅读率越高”的现象。手机阅读人群的学历大多集中在大专、高中和初中,这三个群体在手机阅读人群总体中几乎占到八成(79.0%)。而高等学历(本科及以上)仅占17.9%,低学历者(小学)仅占3.1%。手机阅读人群平均每天进行手机阅读的时长接近40分钟,平均每年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约为20元。 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之见】 为了进一步营造“书香校园”,争做幸福的读书人,我们厦外可以开展怎样有意义的读书活动呢?请你为学校或语文老师出一个金点子吧,并简述你的理由或具体操作方法。(2分) 4.【书之荐】 “带一袭书香进校园,传一脉薪火照人生”,为了酿造更为浓郁的书香,我校心理社和读书社开辟了厦外“心灵书吧”,希望同学们能踊跃将自己平时所读到的最为喜爱,最有体会的一本书暂时奉献给“书吧”,并仿照例句在书的扉页上写上你的推荐词。(2分) 例句:《水浒传》—— 一幅北宋末年的生活画卷,一曲梁山好汉的英雄赞歌。
|
|
| 6. 难度:中等 | |
|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公将鼓之。 (2)既克,公问其故。 (3)以天下莫能当。 (4)秦悉坑之。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B.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C.尝与/其父言兵事 D.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4.读懂文意,完成(1)—(2)小题。((5分) (1)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2)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
|
| 7. 难度:中等 | |
|
阅读《向生命鞠躬》一文,完成小题。(17分) 向生命鞠躬 张强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A.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B.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C.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11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12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13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2.评点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选文进行评点。(提示:可以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4分) 3.小说结尾写道“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请结合全文,写出“我”在“鞠躬”时的心理活动。(4分) 4.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6分)
|
|
| 8. 难度:中等 | |
|
阅读《精神栖身于茅屋》一文,完成小题。(14分)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请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题目“精神栖身于茅屋”的含义的?(2分) 2.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3.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3分) 4.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5分)
|
|
| 9. 难度:中等 | |
|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60分) 1.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中,有天籁之音,有心灵之声,有悠扬之乐……有的令 人愉悦,有的令人振奋,有的令人沉思,有的令人警醒……总有一种声音让你铭记在心。 请以“有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2.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 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 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 现 ,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____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加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补足题目)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一题,根据提示,扣题作文;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