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是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句子中横线处选填汉字正确的是 ①为了能给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们留下美好的记忆,学校正在精心地 备毕业典礼。 ②每当灾害发生,大家都会积极捐款 灾,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③学校抗震加固后,重新粉刷装饰的教学楼 然一新,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④秦国围攻赵国时,毛遂挺身而出说服楚王发兵救赵,留下了毛遂自 的千古佳话。
|
|||||
| 3. 难度:简单 | |||||
|
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大遗址保护是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力度最大、惠及民生 最广泛的一项创新性工程。由于考古遗址保护与当地民众生活 ① ,因此,只有将古遗址保护与当地民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二者统筹兼顾,才能让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 ② 。
|
|||||
| 4. 难度:简单 | |||||
|
对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修改不正确的是
|
|||||
| 5. 难度:简单 | |||||
|
结合语境,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是 ① 。朦胧入睡时,大脑皮层里的抑制程度比较浅,梦境就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甚至有时,自己也觉察到在做梦, ② ,只能听其自然 发展。睡眠稍深一些,梦境则有明显的虚幻性和荒诞性,一时在东,一时在西,这就是大脑 里抑制程度更深的缘故。
|
|||||
| 6. 难度:简单 | |||||
|
下列句中使用修辞方法不恰当的是
|
|||||
| 7. 难度:简单 | |
|
默写(4分)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1分)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3.晏殊《浣溪沙》中的“ , ”一句,揭示了美好事物的消逝与重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分)
|
|
| 8. 难度:简单 | |
|
名著阅读(3分)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的 ① 。《西游记》以丰富想象描绘奇异的神魔世界的同时,也借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途中斩妖除魔的故事,表现了 ② 的古老主题。其中“三打白骨精”、“计盗紫金铃”、“ ③ ”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
|
| 9. 难度:简单 | |
|
综合性学习(共11分) 在中国精神文明网等多家网站联合开展的“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与评选活动”中, “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被网民列为“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之首。在“文明上网,抵制网络谣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承担了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的任务,请向同学们汇报你的成果。 1.根据下面两则案例,向同学们概括介绍网络谣言的特点。(4分) 【案例一】 2010年2月,在北京打工的张某为了提高网上点击率,先后在百度贴吧等多处发 布“最新山西地震消息”,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凌晨开始陆续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 【案例二】 刘某某为某互联网站经营者,为提高网站点击率,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于2012年2月19日在互联网发布了“保定252医院确认一例非典”的虚假信息,并自己连续跟帖制造影响,引起一些群众的恐慌。 2.有同学认为,网络是虚拟世界,在其中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没什么大不了。 依据下面材料中的信息,写一段话纠正这种错误看法。(4分) 【材料一】 虚拟社会,一度是互联网的代名词。遗憾的是,形态的虚拟变成了内容的虚假,网 络逐渐成了谣言集散地,给人以不讲诚信、不负责任的印象。其实,虚拟的社会也是由真实的人构成的,虚拟社会的成员应该像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那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样才能让大家更好地享受信息技术的美好。 【材料二】 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穿上“马甲”,就如入无人之境,肆意制造谎言,混淆视听。“蛆橘”的谣言虽已澄清,却难以弥补橘农所遭受的经济损失;“碘盐防核辐射”的谣言虽已远去,但引发的抢购风潮仍让人心有余悸。 3.依据下面材料,针对怎样才能不受网络谣言的蒙蔽,给同学们提出三条建议。(3分) 【材料】 网络谣言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伴生物。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当今时代,社会生活日新月益的变化,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科学知识的欠缺和局限,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推手的恶意炒作,更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遏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包括广大网民、互联网企业和管理部门等在内的全社会的共识。
|
|
| 10. 难度:简单 | |
|
阅读《读<孟尝君传>》,完成小题。(共9分)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⑵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⑵岂足以言得士? 3.文中三处使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分别强调了什么?(3分)
|
|
| 11. 难度:简单 | |
|
阅读《小镇女人》,完成小题。(共15分) 小镇女人 丁立梅 ①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住。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的模样,无职业,平时就在街头摆个小摊,卖些塑料篮子、瓷钵子之类的小杂物。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供两个孩子上学,还要侍奉一个瘫痪的婆婆。家里的男人也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个工地上做杂工。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每日里在街头见到她,都会让人眼睛一亮。女人有如瀑的长发,她喜欢梳理得纹丝不乱,用发夹盘在头顶上。女人有颀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显得款款有致。她哪像是守着地摊赚生活啊,她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②一段时期,小镇人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男人们的话语里带了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女人们的言语里却带了怨忿,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隔天,却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③女人不介意人们的议论,照旧盘发,穿旗袍,优雅地守着她的地摊,周身散发出明亮的色彩。这样的明亮,让人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到她的摊子前去转转。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她的发型。末了,都会买一件两件小商品。 ④几年后,女人攒足了钱,再贷一部分款,居然就买了一辆二手中巴车跑短途。她把男人送去考了驾照,做了自家中巴车的司机。她则随了车子来回跑,热情地招徕顾客。在来来去去的风尘之中,她照例是盘了发,穿着旗袍,清清丽丽的一个人。她的车也跟别家的车不同,车里被她收拾得异常整洁,湖蓝色的座垫,淡紫色的窗帘,给人的感觉就是雅。所以小镇人外出,都喜欢乘她的车。 ⑤她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却不料,竟很意外地出了一起车祸。所赚的钱全赔进去了,还搭上一辆车和十几万的债务。她的腿部也受了很重的伤,躺在医院里,几个月下不了床。小镇人都说,这个穿旗袍的女人,这次倒下去怕是爬不起来了。可是半年后,她却在街头出现了,干着从前的老行当——摆地摊儿,卖些杂七杂八的日常生活用品。她照例盘发,穿旗袍。腿部虽落下小残疾,但却不妨碍她把脊背挺得笔直,也不妨碍她脸上挂上明媚的笑容。 ⑥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了,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我问:“她还盘发吗?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没见老。” ⑦这样的女人,是应该永远活得如此高贵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高贵,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湮没不了她。 1.分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4分)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何在第②段中描写镇上人们的表现。(4分) 3.小镇女人哪一点最令你敬佩?请用一句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一点是如何体现的。(7分)
|
|
| 12. 难度:简单 | |
|
阅读《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完成小题。(共8分) 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韩彦文 ①一觉醒来,睁开双眼,看到透窗而入的阳光;工作累了,听听轻松舒缓的音乐;新买的衣服,摸起来手感不错;饭菜端上来,先是扑鼻的香气,然后是绕舌的美味。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种感觉塑造而成。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被各感觉器官所捕捉,经过各感觉系统的处理,最终得到一个解释或是一种感受。 ②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异常情况,比如:白纸黑字的“2”看起来却是红色的;一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嘴中就会泛出奶油的味道……如果有过类似的经验,不必觉得不安。早在1690年,就有科学文献记载说,一个人感到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猩红色的。19世纪末,这种异常生理现象得到广泛关注,但随后便被认为是一种幻觉而遭到冷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并以“联觉”的字样频繁出现在学术期刊中。 ③所谓联觉,就是某种感觉刺激在引起相应感知的同时,还会引发另外一种感知。联觉能力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具备,并且通常伴随其终身,因此联觉者往往不认为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正常。小说《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就经常跟他的母亲争执字母“b”是黄褐色还是橘红色的。很显然,他和他的母亲都是联觉人。 ④科学家们对联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最简单的解释是,在处理不同感觉信息的通路间存在着异常的神经联接。比如当看到“星期三”这个词时,视觉系统内专门负责对形状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会作出反应,并通过异常的神经联接,使本应只对咖啡色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也同时兴奋起来,结果便带来了咖啡色的“星期三”。同样的道理,听觉系统和味觉系统间的异常联接带来了五味俱全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⑤联觉并不一定是件烦恼的事情,如果每个数字都代表一种颜色,记住别人的电话号码就容易得多了。事实上,联觉者往往拥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空间记忆能力、更丰富的创造力。这些天分在文学、艺术领域最有用武之地,诗人、作家笔下的美妙意境恐怕不是空穴来风,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是一次独特的和声编排,苦涩的大二度音程、干草味的四度音程或许是音乐家灵感的源泉。如果你是一位联觉者,感谢这种天赋的能力吧,善加利用,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删改) 1.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以“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作为题目的用意是什么。(3分) 2.下面的语句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请结合从本文得到的知识,从科学 的角度分析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5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
|
| 13. 难度:简单 | |
|
阅读《珍惜弱点》,完成小题。(共8分) 珍惜弱点 姜维群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面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且数量多得惊人。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肌瘤”。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难免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无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好事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禅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处。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是缺憾之中的聪明。 1.文章以“珍惜弱点”为题,为什么在第①段又写了“缺点”?(3分) 2.文章第③段是如何以诸葛亮的事例证明弱点也是需要珍惜的强点?(3分)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应该怎样珍惜弱点。(2分)
|
|
| 14. 难度:简单 | |
|
作文(50分) 题目:意外的收获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