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面每组词语均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4分) (1)深恶痛急 油光可鉴 宽恕 奥秘 ( ) (2)翻来覆去 诚惶诚恐 禁固 繁衍 ( ) (3)冥思瞎想 正襟危坐 侏儒 绯红 ( ) (4)鹤立鸡群 不可明状 迁徙 芦荟 ( )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 3. 难度:简单 | |||||
|
下列划线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 4. 难度:简单 | |||||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
| 5.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
|||||
| 6. 难度:简单 | |
|
修改下列病句,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6分) 1.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2.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北京爱卫会发出了当天17:31至18:31全国公众禁烟一小时。
|
|
| 7. 难度:简单 | |
|
诗句填空。 1.《赠从弟》中诗人借松柏勉励堂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品性的诗句是: , ! 2. , 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3.王维《终南别业》中表现诗人物我合一、悠闲自得心境的名句是: , 。 4.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饱含对友人的深情,又表现出豁达胸襟的的名句是: , 。 6. ,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 ,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 。抽刀断水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
| 8. 难度:简单 | |
|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各个民族之林的根本。②文化是一种尊重,体现在一个人如何 、 、 上。③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④品位,道德以及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2.将下面的短语依次填入第②句的横线处,使语句衔接顺畅。(只填序号)(3分) a.对待他人 b.对待自然 c.对待自己 3.第④句标点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
|
| 9.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马说》的作者是 代的 ,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 》中的《 》。(4分) 2.把《马说》中空缺处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6分)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3)食马者 食: (4)安可诬一世之人 安: (5)才美不外见 见: (6)执策而临之 临: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5.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3)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6.《马说》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用原文回答)(2分) 7.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
|||||
| 10. 难度:简单 | |
|
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后面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将文中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4.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4分)
|
|
| 11. 难度:简单 | |
|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①30年前,我8岁。 ②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③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④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 ⑤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俩个鸡蛋。 ⑥我没喝,也没吃。 ⑦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⑧“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⑨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 ⑩20年前,我18岁。 (11)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12) “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13)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14)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15)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16)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 (17)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18)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19)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20)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21)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22) “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 (略有删改) 1.请概括“嫂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2.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4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了哪些含义?(4分) 4.这篇文章表现了哪几种情感?在表现这些情感时,作者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细节描写、一线串珠等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6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