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走进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只见林间小鸟欢呼quèyuè,水中鱼儿自由chángyáng,一切生命都在这儿快乐的fányǎn生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顿感神清气爽,qièyì万分。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B.小溪怎么样了呢?一半溪水另觅路径流向一边,另一半溪水流向另一边。 C.悬崖上不见近似人的形象,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 D.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确当的是( )(2分) A.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B.某旅游景点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C.夏天是黄山最美的季节,每到此时,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D.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
4. 难度:中等 | |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0 分,每空1分) (1)为川者决之使导, 。 (2) ,绳不挠曲。 (3)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 , 。 (4)晓战随金鼓, 。 (5)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请写出古代诗歌中反映因地势高下的差异造成的物候现象的两句诗: , 。 (7)面对潺潺的溪水,古人总会产生联想,发出人生的感慨,请写出这样的两句古代诗文: , 。
|
5. 难度:中等 | |
专题及综合实践(12分) (1)写出与物候有关的成语、谚语各两个。(2分) 成语: 谚语: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这首著名的唐诗中,你发现了大自然怎样的自然规律?(2分) (3)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也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请你分析,要说得有理有据。(4分) (4)我校初三某班组织开展了兴化地区气候调查活动,下面是一篇调查报告,其中有四处语病,请修改。 兴化市地处江苏中部江淮流域里下河腹部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A常年雨水充分、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气候资源十分丰富。B夏天温高多雨,但炎热不长;冬季寒冷干燥,但严寒日不多;春季冷暖变化大,多过程性天气;秋季凉爽,降温较迟。 兴化市年平均气温15.0℃。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1.9℃;7月为最热月,平均气温27.2℃。年平均降水量1032.3毫米,年平均雨日(日雨量≥0.1毫米)109天;每年6—7月份江南梅子成熟季节,常有一段阴雨天气,称为“梅雨”,兴化市平均入梅期为6月20日,平均出梅期是7月10日,梅雨量平均为240毫米,但各年多寡不一。C1991年特多,梅雨量大约有1275.4毫米左右。 兴化市由于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旱、涝、低温霜冻、高温、连阴雨、暴雨、台风、冰雹、龙卷、寒潮等灾害性天气,D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产生,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A. B. C. D.
|
6. 难度:中等 | |
阅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回答第6题。(6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1)诗中至少写到了七种景物,其中画上景物有: 画外景物有 。 (2)“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诗中除了表现春天物候特点之外,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哲理是: (3)这首诗所写之景有动有静,生机盎然,充分表达的诗人怎样的情感?
|
7. 难度:中等 | |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7—10题。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①比至陈( ) ②将军身披坚执锐( ) ③王陈( ) ④或说陈王曰(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陈胜)之陈 A.然足下卜之鬼乎! B.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涉之为王沉沉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联系课文,说说陈胜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给你的启示。(2分)
|
8. 难度:中等 | |
(二)阅读下文,回答11—13题。(10分) 卫星测天气(节选)——朱泳燚 1“云是天气的招牌”。过去,只能从地面上看云,看到的范围并不大,而且每当低空阴云密集,就难以观察到上面云层的情况。用肉眼看云识天气,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准确预测天气呢?人们先是用风筝,后来又用气球、火箭、气象飞机等,携带探测仪器到空中观测大气现象,收集有关数据,使天气预报的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气象卫星的出现,开创了天气监测和预报的新纪元。 2气象卫星是人造地球卫星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巡游在高空,可以由上而下探测很大范围的云况和其他天气现象,把地球上的风云变幻看得真真切切,再通过精密的信号传输系统,将清晰真确的图像传回地面。气象技术人员将卫星云图同地面观测资料结合起来研究分析,就能够作出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气象卫星虽然还不能为人类呼风唤雨,但是人们可以凭借卫星云图“指云报雨”。 3气象卫星是怎样工作的呢?气象卫星不同于探空气球和气象火箭,不是直接运用气象仪器探测,它使用的是航天遥感技术。气象卫星在高空利用传感器,接收被测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加工处理成能够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揭示被测物体的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气象卫星不但白天工作,在黑夜也能用红外辐射进行探测。它有两个杰出的作品,叫“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目前,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1 000多个自动云图接收站,80多个高分辨率云图接收站,都在不间断地接收气象卫星发回的图像数据和转发的遥测数据信息,并记录入磁带,立刻转送到地面遥感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加工处理。我们每天从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看到的卫星云图,就是上述两种原图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而制成的。 4在科学探索的领域内,人类是永不满足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气象卫星的作用,更准确地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一些气象学家和航天技术专家正在联手研究,构想更先进的气象观测系统。 5依靠气象卫星这样的高科技探测工具,人类正在将自古以来流传的“天有不测风云”,改写成“天有可测风云”。 1..试分析第2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3分) 2.第3段加点的词语“目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3..试归纳气象卫星观测天气有哪些优越之处。(4分)
|
9. 难度:中等 | |
(四)阅读冯新的《抱怨不如改变》一文,完成14 一16题。(10 分) ①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花了多年的心血,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 的全部文稿,随后将它交给最信任的朋友米尔去完善。然而就在第二天,手稿被米尔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了火炉! ②可以想象卡莱尔当时的心情,抱怨吧,可抱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于是他很快平静下来,反而安慰悲伤的米尔:“没关系,就当我将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说‘这篇不行,重写一次吧,你可以写得更好!’。” ③卡莱尔再起炉灶,重写这部巨著。他的第二稿,无论文字还是内涵,都达到了卡莱尔写作生涯的巅峰。 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 ⑤现实生活中,不知意的事十之八九,心情不好就抱怨天气,交通堵塞就抱怨社会,上课迟到就抱怨闹钟,工作太累就抱怨老板…… 于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只是一种情绪发泄,无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缓解烦恼,反而放大了原来的痛苦,陷入满腹牢骚、抱怨不休的恶性循环之中,于事无补。 ⑥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艳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⑦当你决定抛开你的抱怨时,你将会发现人生变得比较顺利、有趣。把抱怨扫除,你就可以拥有创造力,获得聪明才智爆发的空间。(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 分) 2..文章①一③段讲述卡莱尔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 分) 3..某班晓文同学家庭困难,常常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情绪总是很低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同学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4 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
10. 难度:中等 | |
(五)阅读《草屋的声音》,完成17—21题。(20分) 草屋的声音(有改动)——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移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完最后一片庄稼,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住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有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其中东北角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角则长着一棵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这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满世界银装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⑦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发出的种种声音! 1..“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的具体含义。(3分) 2..结合全文内容,从四个方面概括作者“聆听”到了哪些“声音”。(4分) 3..请赏析⑥段末尾“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一句的妙处。(3分)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⑦段的作用。(4分) 5..大自然是无言的,但我们却能从文人墨客的诗文中聆听到他们的心声。请仿照例句,再列举两例,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即可。(6分) 草屋无言,但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借草屋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出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
11. 难度:中等 | |
作文(60分) 初三,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初三,是一道绚丽多彩的虹;初三,是一首豪情万丈的歌。进入初三以后,我们一定有别样的生活,别样的感受。请以“初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2.不少于600 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