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届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扶(yè) 要决 根深蒂固 气吞斗牛   B.襁保  白(shà)   红装素裹    温声细语

C. (jié)难 狡(xiá) 神色张皇  朦朦胧胧D.桥(zhàn) 洗礼 一代天娇   波光粼粼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书中的许多段落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B.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有识之士提醒人们要警惕新纳粹势力起死回生

C.歌乐山风景,进退维谷,美不胜收。

D.扮演蔺相如、伍子胥等人物的都是9至11岁的小演员,他们栩栩如生的演出展现了我国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能否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了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应该说这是蚕绝顶聪明之举,以之为蠢笨,实在是对蚕的不恭。

②人们对蚕有一种比较严重的误【解析】
作茧自缚。

③人创造了神,从此便自堕于渺小,甘为臣仆,顶礼膜拜之余,甚至把自己的命运任其摆布,这就是人类所作的最大的茧。

④蚕之所以要用茧把自己包围起来,完全是为了创造一个蜕变的安全环境,最终还是蚕把茧咬破,从而繁殖后代的。

⑤而真正时常作茧自缚的,倒是我们这些万物之灵的人。

A.③①⑤④②  B.②④①⑤③  C. ⑤③②①④  D.④②⑤③①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对下面这个句子意思没有改变的一句是(     )(2分)

父亲对这几棵棕榈树有特别的感情,他不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A.父亲对这几棵棕榈树有特别的感情,他不得不容忍我们对它们的伤害,哪怕一丝一毫。

B.父亲对这几棵棕榈树有特别的感情,他难道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C.父亲对这几棵棕榈树有特别的感情,他怎么不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D.父亲对这几棵棕榈树有特别的感情,他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1月26日,人民网工会主席李颖芝带领6名爱心志愿者带着过冬棉衣、图书、学习用品、营养早餐等物品,看望了廊坊弘德家园的60多位贫困儿童和流浪孤儿,为他们送去了冬天里的温暖。这次活动也是人民微博发起的“媒体微博暖冬行动”的一部分。

      弘德家园是一家纯民间福利性的慈善机构,专门收住贫困儿童、流浪孤儿等,人民网员工已是连续第三年给他们献爱心、送温暖。今年人民网人民微博在网上发起了“媒体微博暖冬行动”,倡议媒体同仁和网友们积极关注和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本网员工积极响应:有人专门购买暖和的新衣,有人捐出最喜爱的图书,有人掏出钱包内所有现金……

      11月26日上午,人民网志愿者先来到了弘德家园附近超市,签约订购了全年的牛奶和鸡蛋,并商定了送货时间和频率。之后大家来到弘德家园,受到孩子们和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志愿者赠送了爱心物资,了解了家园的情况,参观了孩子们的宿舍、餐厅、图书馆、活动室等,并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临行时大家依依惜别,并相约明年再见。

A. 人民网“暖冬行动”为贫困孤儿捐全年早餐

B. 人民网工会主席李颖芝看望贫困儿童和流浪孤儿

C. 弘德家园专门收住贫困儿童、流浪孤儿

D. 人民网在网上发起了“媒体微博暖冬行动”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综合性学习活动。(6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每小题2分)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2分)

           ②           ③            ④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2分)

6ec8aac122bd4f6e

 

 

 

 

 

3.请你为今年“第三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写一则微博,字数在30字以内,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三、名句默写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8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酒困路长惟欲睡,                        

3.                          ,只有香如故。

4.                      ,人迹板桥霜。

5.辛弃疾是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在《破阵子》中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两句是:

                                                  

6.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高尚人格,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现这种精神的一组句子: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4分)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 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 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 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 万瀑齐飞又一奇。

1.这首诗紧扣题目“山雨”,从未雨、    、雨中、     进行描写。(2分)

2.诗歌呈现了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2分)

 

五、文言文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 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训 督 学 者 皆 有 法 度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多所教也                  (他,范仲淹 ) B.见有先寝者,之( 责问 )

C.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之   (为了)      D.夜课诸生,读书食(睡眠、 饮食)

3.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

4.范仲淹受晏殊之请,在管理学校时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4分)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7分)

怒 绿

刘心武

①那绿令我震惊。

  ②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③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⑤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⑥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⑦那绿令我景仰。

1.概括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那一天                          30多年前

                        ——被雷劈残的古柳抖擞绿枝,我企图以画传其神髓 ——

改革开放后                                 最近 

参观国内外画展,断株重蹿新枝的作品令我感慨——丰                            

 

2.第⑤段画线句是否可以改成“不管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还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这样用语更显连贯。你以为如何?谈谈你的看法。(2分)

3.品析第②段划线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3分)

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

4.作者为什么称“那绿”为“怒绿”?(4分)

5.作者为什么对那绿始而“震惊”,终而“景仰”?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解说。(4分)

6.对本文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叙写断株再绿的情景,较多地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 

不屈不挠的精神。

B.“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默然枯立”等描述是一种铺垫,是在为下文的蹿出绿枝“恨

不能穿云摩天”蓄势。

C.“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之“非同一般”是指其经受过惨烈的磨难;句间用逗号

停顿,意在强调“那绿”。

D.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抒发对生命力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

谐相处的愿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13分)

声音:让你又爱又恨

①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声音的总汇。小到元粒子,大到银河系,万物都在振动。人类的耳朵能够感知的振动频率非常有限(16赫兹~20000赫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听觉范围之内的声音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比如,就振动特征而言,低级下流的言辞不仅伤害出言不逊者自身,而且对周围人的身体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②任何人只要按以下方法做个简单的实验,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在播种以前,对一部分种子说祝福的话,对另一部分说粗话,你会看到:前一部分种子很快吐出嫩芽,而且发芽率是百分之百;而后一部分则只有很少的种子发芽,发出的芽也是干枯暗淡的。难怪俗话说:恶语伤人!

③就振动频率和强度而言,噪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更有害。举个例子说吧,莫斯科西南区的一处楼房安装了电梯。这本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结果却适得其反。楼里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经常性地失眠头疼。原来,日夜运转的机器成了噪声源,而电梯则像一个巨型喇叭,又加重了这种噪声。忍无可忍的居民正打算同莫斯科市政府交涉此事。

④噪声有害,美妙的音乐又如何呢?实际上,音乐声在50分贝左右时会使人身心放松,给人以美感。而声音一旦高于85分贝,就会造成听力损伤。一般情况下,当人耳较长时间地听到音量达100分贝的声音时,无论多么美妙的音乐都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

⑤一些在听觉范围之外的声音对人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火山学家对这一点非常了解。熔岩喷发时发出的响声是一种低音波(<16赫兹),它使人不自觉地产生恐惧感和躲避的念头。有实验表明:声频为4赫兹时,会导致海洋性疾病,达到5赫兹时人就会感到恶心,6赫兹时会令人恐惧不安,当声频达到7赫兹时,就会致人死亡。

                                            。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知道,教堂的钟声能够杀灭细菌和微生物。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荒诞不经的观点,恰恰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明。根据教堂钟学专家提供的资料,当钟的振动频率超过25000赫兹时,属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范围,这时钟声的确能够治疗一些传染病,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中波范围(100赫兹~20000赫兹)的钟声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和淋巴流,低波范围(40赫兹~100赫兹)的钟声能起到镇定神经的作用。

⑦当今医学界也已经在成功地利用声音治疗疾病。俄罗斯生物学家运用声音渐次减弱现象获得的数据证明,森林里树木摇摆的声音对降低病人血压的疗效胜过任何药物。而音乐对疾病的疗效也是广为人知的。专家发现,胃肠道具备音符“fa”的共振频率。音符“do”能够治疗牛皮癣,而“si”“so”和“do”的和声对肿瘤病患者             

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运用声音治疗疾病的经历,尽管我们自己没意识到。难道您从未试着通过抚摸小猫来放松疲惫的神经?科学家证实:能带来疗效的既不是小猫柔软的毛,也不是猫身上散发的特殊气味,而是温顺的小家伙发出的低叫声。现在,猫打呼噜的声音已经录成微型磁带用于医疗。

⑨声音,真是让我们爱恨交加。                     (选自《灵感之光》,有删改)

6ec8aac122bd4f6e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第⑥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既能概括上文内容,又 

6ec8aac122bd4f6e能领起下文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6ec8aac122bd4f6e2.根据上下文,第⑦段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只填序号)。(2分)

A.大有作为        B.大有裨益       C.大显神通       D.大有希望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4.阅读原文,结合下面这则新闻摘要,用亲切的语言给“MP3”一族写一则“温馨小贴士”。 (6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4分)

近日,一个15岁的少年竟因长期用耳机听音乐造成耳朵失聪,成了“聋子”。

记者调查时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挂着“MP3”、塞着耳机、边走边听歌的年轻人。他们上学、吃饭,甚至睡觉时,都习惯性地塞着耳机听音乐,而且为了保持音乐清晰,他们经常会提高音量。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写作(50分)

经历风雨,小树才可茁壮;接受风雨,江河方能澎湃;走过风雨,岁月得以峥嵘……

请以“风雨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