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近代化探索(三)
一、综合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陈独秀的活动

1915年

创办《青年杂志》

1917年

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9年

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1920年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  1918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3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1)材料一中陈独秀的活动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

材料二  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1)材料一中交通工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实业,提出了“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南通纱厂需要棉花,他创办了垦牧公司,并随即创设了农科大学;为了提高纱厂的棉纱质量与数量,创立了纺织学校;由于来南通旅学和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为防止疾病,又开办了医科大学。农科大学、纺织学校、医科大学三所学校合并后,演变为日后著名的南通学院。

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人仿效西方民主政治形式,纷纷建党并竞相创办大学,以学校为基地,扩大影响,宣传并实现政纲与主张,培养建国人才。民国初年,大学及具有大学性质的法政专门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著名的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在近代创办。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海南大学在创办与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资助。

(1)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创办大学教育的目的。他在南通发展实业的做法有何特色?

(2)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大学教育兴起的原因。写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3)综上所述,谈谈大学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李鸿章认识到西方枪炮舰船的可怕威力,他大声疾呼,中国必须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1865年,李鸿章开设江南制造总局;1872年他又奏请开设煤铁矿。1895年,李鸿章所推崇的自强运动破产。

材料二 《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并于1912年1月1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但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材料三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出身的张謇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倡导“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在一战期间取得较快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开始每况愈下。

(1)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动手绘制出一个表格对上述人物的探索活动进行分类总结。

(2)通过以上总结,你发现我国近代历史人物的探索活动有何相似点?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西学东渐的过程,是中国仁人志士认识西方、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过程,更是探索中国近代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西学东渐”发展阶段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的情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年

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靖皇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

第二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长技”……,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政府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成绩被提升为“为西学”……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四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到1893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村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引进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请制作一个表格指出二至四阶段,先进中国人对于学习西学的态度和认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人时待西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事迹

邹容

1903年发表《革命军》,后被清政府逮捕,1905年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年仅21岁

陈天华

1903年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后为唤醒国人,于1905年蹈海殉国,年仅30岁

徐锡麟

1907年夏,发动安庆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年仅34岁

秋瑾

1907年,为策应安庆起义,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年仅32岁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材料二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第二年,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内阁责任制,而且逐渐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孙中山等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维护共和制度,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但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分裂的局面。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些革命志士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宪法”指什么?据材料一、二,概括革命党人从准备到发动革命过程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能从这些革命志士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感受到什么样的精神。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简表

时期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

(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

(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

(万元)

1869~1894年

50

500

1.42

1.41

1895~1900年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年

300

5600

31

510

1912~1919年

600

13000

75

1625

 

材料三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1)根据材料一说出这场“自强运动”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哪一个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得最快?原因有哪些?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征。你认为出现这种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在蔡元培来北大之前,北京大学的教员多是资深官僚,学生则多是年轻和资历浅的官吏,讲授的内容包括忠君、忠儒等传统的封建文化和思想。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便按照西方国家近代的大学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进行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各学派大师云集北大: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徐悲鸿等,都是大家熟知的中国近现代各学科的大家。谚曰:名师出高徒。这高徙中便有冯友兰、范文澜、朱自清等。蔡元培确立的这一办学思路影响深远,使北大“学风丕振,声誉日拢”,日新月异。

材料二  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对中国教育文化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无人可比的。正如杜威所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1)据材料一,用表格法概括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到任前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蔡元培领导北京大学实现时代转折的认识。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高等教育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1894年9月,黄海风云突变。……几乎不约而同的,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的军舰都聚集在这里,等待集体观摩一场影响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殊死搏斗。……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

——记录片《走向海洋》

材料二: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三:21世把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大国,陆地究竟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究竟。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就此力量作为后盾。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于由岛链形成的关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军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史上列强从沿海侵入中国的战争。(写出两次)

(2)材料一中英、法等国集体观摩一场“殊死搏斗“是哪一次战投?请列举此次战役中涌现的民族英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