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部编版江苏省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以下对科举制产生、发展、废止的脉络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立于秦朝,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清,废除于戊戌变法期间

B. 创立于汉代,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

C. 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

D. 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宋元,废除于新中国成立后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贾思勰 D. 郦道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谱写出许许多多对外文明交往的赞歌。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成就的是(  )

A. 日本遣唐使来华 B. 玄奘西行

C. 郑和下西洋 D. 鉴真东渡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下列与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有关的一项是(  )

A. 耧车 B. 曲辕犁 C. 水排 D. 翻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遗迹遗址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和见证,能反映各个历史时代的特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 秦兵马俑 B. 拉萨大昭寺会盟碑

C. 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某导演精心制作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梦回大唐》,再现了大唐的盛世辉煌。下列场景,你认为在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皇帝从长安去洛阳乘船,经大运河到江南余杭体察民情

B. 大臣们上朝时,见到魏征向太宗皇帝进谏

C. 房玄龄和唐太宗皇帝一起讨论合并州县的事宜

D. 武则天很喜欢诵读苏东坡写的词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诗仙”美誉的唐代诗人是(  )

A. 李商隐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A. 石崇王恺斗富 B. 五胡内迁

C. 八王之乱 D. 七国之乱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以下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中(  )

A. 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地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B. 文成公主入藏

C. 长安街上有回族人卖羊肉

D. 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唐朝的对外交流中佛教僧侣的活动引人注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请问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学习了外国文化回到大唐

B. 都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C. 都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

D. 都有利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一种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该生产工具是(  )

A. 春秋时期的铁犁 B. 战国时期的棉纺车

C. 唐朝时期的筒车 D. 元朝时期的曲辕犁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诗中所描写的盛世局面出现在(  )

A. 唐太宗统治时期 B. 唐高宗统治时期

C. 武则天统治时期 D. 唐玄宗统治时期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后人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尊孔崇儒,这体现了宋朝统治者(  )

A. 重文轻武 B. 改革科举制度

C. 削弱相权 D. 实行“推恩令”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材料中的“蕃”指的是(  )

A. 吐蕃 B. 女真 C. 契丹 D. 党项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南宋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里的“胡”适指(  )

A. 匈奴 B. 女真 C. 契丹 D. 党项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唐朝的对外交流中佛教僧侣的活动引人注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请问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B. 都有利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

C. 都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

D. 都学习了外国文化回到大唐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

B.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A. 因材施教 B. 温故知新 C. 有教无类 D. 仁者爱人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  )

A.  B. 西夏 C.  D.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全唐文》卷316载:“杭州东南名郡,……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国家阜成兆人,户口日益增,……水牵卉服,陆空山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下列对杭州商业繁华原因的分析最符合材料的是(  )

A. 政治中心地位万民归向 B. 大运河的带动促进

C. 自然资源丰富商埠密布 D. 海运发达外贸兴盛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 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 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 重用有才能的人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

A.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 金堿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C. 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 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加强中央财政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B. 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

C. 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D. 消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两宋时期,是我国继隋唐经济繁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1)材料一图(a)是南宋《耕织图》,它反映了南方农业的发达,当时南方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重要的粮仓在哪里?

(2)材料一图(b)是在泉州出土的宋代商船,宋代政府为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一图(c)是精美的宋代瓷器。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哪一地方在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两个典型事例。

(4)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

(5)这段时期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是谁?与隋朝一样都辉煌而短命的王朝是哪个?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6)结合本主题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魏主”召见群臣,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

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和罢官。”

﹣﹣《资治通鉴》

(1)依次写出三则材料中我国古代史上的三次政治改革。

(2)根据材料一分析此次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哪一项?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有何看法?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