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月考检测题(3月份)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据考古发现,在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最厚处达6米,但至今未发现任何骨针或打磨石器等遗物。这说明北京人

A. 会磨制石器

B. 懂得人工取火

C. 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火

D. 会磨制和钻孔技术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哪些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可以入选其中

①半穴居房屋模型

②刻猪纹黑陶缸

③人面鱼纹陶盆

④粟的朽粒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相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教民农耕、建造宫室、制作衣裳、陶器下列与之相关的传说人物是

A. 盘古

B. 女娲

C. 大禹治水

D. 炎帝、黄帝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陕西眉县出土的西周大盂铜鼎记载:“康王令盂来辅佐他,要盂早晚入谏,认真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天威。”由此可知,诸侯的重要义务之一是

A. 承担保卫边疆与周王的军事义务

B. 定期交纳各种贡赋的经济义务

C. 服从周王及辅佐周王的政治义务

D.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的义务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大变革时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百家争鸣

D. 新旧制度更替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

A. 庄子----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 墨子----儒家-----“兼爱”、“非攻”

C. 孟子----儒家-----“仁政”治国

D. 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

A. 仁者爱人    B. 因材施教    C. 有教无类    D. 为政以德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如果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是可信的

①郡守命令我去楚地催租

②隶书字体的告示好写多了

③我用100半两钱置办去楚地的行装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据史书记载,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西汉出现“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的现象。这说明西汉(  )

A. 诸侯王国势力被削弱了 B. 诸侯国威胁了国家稳定

C. 彻底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D. 新封地诸侯国势力增强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A. 刘邦、项羽起义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陈胜、吴广起义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陕西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大雁塔、城固张骞墓,甘肃玉门关遗址,新疆高昌故城,它们共同见证了

A. 百家争鸣的局面

B. 商鞅变法的场景

C. 丝绸之路的盛况

D. 三国鼎立的形势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分析下表“造纸术外传时间表”,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造纸术外传时间表

 

时间

4世纪

7世纪

8世纪

12世纪

16世纪

19世纪

国家或地区

朝鲜

日本

阿拉伯国家

欧洲非洲

美洲

大洋洲

 

 

A. 造纸术外传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B. 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影响

C.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国家

D. 造纸术大致沿着亚洲中亚—欧洲的路线传播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某书籍记载了古代蔬菜、果树的栽培方法,被称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这部著作是

A. 《金匮要略》

B. 《道德经》

C. 《齐民要术》

D. 《周髀算经》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孝文帝为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这些做法所起的作用是(    )

A. 恢复北方生产

B.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 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材料高度评价了

A. 大运河的开通

B. 十三行的设立

C.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赵州桥的修建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劳役,减轻农民负担

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题文)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A. 艺术的繁荣状况    B. 农业的发展状况

C. 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 开放的社会局面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科举制在唐朝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明书、明算等。明经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则在隋朝仅试策论,贞观八年加试经史,唐高宗未年加试帖经、杂文,天宝年间以诗赋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据此可知

A. 科举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

B. 唐玄宗加试经史

C. 武则天扩充国学规模

D. 唐太宗以诗赋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是元、明、清三代共有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臻于极致的标志是  (    )

A. 废除宰相制度    B. 设立锦衣卫

C. 没立廷杖制度    D. 设立军机处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属于清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是

A. 《窦娥冤》和秦腔

B. 《水浒传》和昆曲

C. 《红楼梦》和京剧

D. 《西游记》和汉调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 设台湾府

B. 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

C. 册封达赖、班禅

D. 设伊犁将军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A. 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B. 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 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 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请你回顾中外交往的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

(1)观察图一,说说为这条商路开辟奠定基础的开拓者是谁?并概括出这条商路的路线。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5月访问非洲时曾指出“筑实中非牢不可破的友谊”。请观察材料二,列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和非洲就有友好往来的例子,并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这个例子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

材料二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曾经,世界是“欧洲”的。一度,世界是“美国”的。又有人说,将来的世界是“新兴国家”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材料二  :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

材料三  :近代以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欧洲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1)指出材料一中欧洲通过哪些途径“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

(2)材料二中分别在英国和法国首开先河的历史事件各是指什么?并各举出一个代表人物

(3)概括材料三中美国在20世纪大半时间主导世界的主要原因。

(4)指出材料三中“群雄竞起”的含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