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滁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人教部编版(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的发展

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结束了部落联盟的状态,建立了第一个早期国家。这里的“他”是指

A. 黄帝

B.

C.

D.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汉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破釜沉舟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 陈胜

B. 吴广

C. 项羽

D. 刘邦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如果在现代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A. 老子

B. 墨子

C. 孙子

D. 韩非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 秦朝

B. 西周

C. 商朝

D. 西汉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A. 皇权至高无上

B. 三公互相制约

C. 秦律严苛

D. 丞相独揽大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某班历史学习小组为七年级上册每个单元出了一期板报,其中一期有这样几幅图片,请根据图片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D.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下来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A. 甲骨文

B. 司母戊鼎

C. 兵马俑

D. 敦煌莫高窟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你知道我国的山西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地”吗?

A. 山西曾经建立过三个晋国

B. 人们的约定俗称

C. 战国初期,山西境内的晋国被一分为三

D. 山西曾经被一个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你认为这里的“秦皇”的主要贡献应该是

A. 击败匈奴,开辟丝绸之路

B. 实现并巩固国家的统一

C. 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政权

D. 统一货币,巩固国家统治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 会使用火    B. 种植水稻    C. 烧制彩陶    D. 铸造司母戊鼎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在中华传统美德里,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就是。提出的学说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①农作物的出现

②家畜的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工具

⑤城市的出现

A. ①⑤

B. ②⑤

C. ③⑤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是

A. 国人暴动

B. 陈胜、吴广起义

C. 黄巾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秦朝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

A. 匈奴的进攻

B. 羌族的掠夺

C. 东胡的进犯

D. 越族的侵扰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结束西汉政权的是

A. 刘秀

B. 刘邦

C. 王莽

D. 梁冀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标志着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是哪次战役后

A. 城濮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马陵之战

D. 长平之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古代帝王往往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地高大威严,但有位皇帝却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这位皇帝是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梁启超先生曾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所具有的特点是

A. 错综复杂

B. 杂居交汇

C. 多元一体

D. 扩张征服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在某中学初一(1)班历史活动课上,小历、小史两位学生“如何看待学生上课说话现象”进行角色扮演,展开辩论,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请你判断谁的说法是错误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错误        理由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材料二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材料三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请概括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文帝和景帝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统治局面被称作什么?

(4)有了前几代皇帝的奠基,西汉终于在哪位皇帝时进入了鼎盛?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战国时期战事连年,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时势造英雄,动荡的局势成就了秦国的强国梦。

(1)写出上图中A、B、C所代表的诸侯国。

A:        B:        C:       

(2)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到战国时期势力较强的只剩下七个国家,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3)上述史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次变法事件?结合所学内容,在下面的示意图中补写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4)这次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发?

材料二 

材料三  史书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5)材料二、三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有何功能?

(6)根据材料二、三,请你说出这项水利工程是如何造福千秋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