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2018年12月,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与我们见面。该节目每期开始,主持人都会隆重介绍国宝所在博物馆的特色,比如:上海博物馆一包罗中国古代艺术万象。如果来到苏州博物馆新馆(见下图),可以介绍的特色是

A. 传颂万年越地长歌    B. 以周秦汉唐四朝定鼎天下

C. 集荆楚文化之大成    D. 在现代园林中弹唱吴文化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商朝历史之所以被称为信史,最有力的证据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秦灭六国后废止六国旧钱,通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该措施有利于

A. 秦国最终完成统一    B. 彻底消灭六国势力

C. 加强经济交流联系    D. 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朝代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地区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政治统治开明    C. 城市经济活跃    D. 民族融合加强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哈佛中国史》中说:“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另外还有三个涵盖了大草原及同纬度的北方地区。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

A. 侯国    B. 郡县    C. 九州    D. 行省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 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 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统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地区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①设西域都护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设伊犁将军

⑤平定噶尔丹叛乱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A. 接受汉族文化

B. 发展海外贸易

C. 巩固东南海防

D. 鼓励官员进谏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

西周的分封制 隋唐的科举制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 ②①③④⑤    B. ②③①④⑤    C. ②③④①⑤    D. ②①④③⑤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我的胞兄香港(岛)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啊,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其中的“香港(岛)”和“九龙”被英国割占分别是通过

A. 《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B. 《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被认为体现在“兴”上,你觉得“兴”的涵义是(  )

A.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复兴    B. 中世纪神学文化的复兴

C. 封建专制文化重新兴盛    D. 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兴起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人权宣言》中说:“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殖民地已爆发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示范”。这里的“革命”和“新学说”分别指的是(   )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文主义 B. 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

C. 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 D. 美国独立战争—启蒙思想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再度被冻结。美国夏威夷州一名联邦法官裁定:“新移民禁令涉嫌宗教歧视违反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执行。”据此反映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法律至上,法官有裁判权    B. 权力分散,相互制约平衡

C. 相互扯皮,办事效率较低    D. 政党体制,总统难有作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恩格斯说:“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这段材料说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A. 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B. 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利益

C.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D. 基本实现了欧洲大陆的统一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习近平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指导了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策略    D. 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导致下图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

B. 君主专制

C. 新航路开辟

D. 工业革命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有了指南针,于是航船远行不会迷路,才能广开殖民地于各洲;有了火药,于是枪炮可以制造,才能整治军备,攻守称便;有了印刷术,于是知识传播有了利器,人类文化才会发达。所以欧洲中古时代末期的进步,未始不是受了中国这三大发明的影响。”材料中的“三大发明”对欧洲最重要的影响是

A. 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B. 推动了殖民扩张

C. 促进了文艺复兴    D. 促进了社会转型

 

二、判断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如下图,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君主的权力逐渐加强。___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这期间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金和蒙古。( )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清朝前期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689年,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以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825年,在英国由斯蒂芬孙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

 

三、填空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体例)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年的史事。《________》是一部科技巨著,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历史上把唐朝的鼎盛时期称为________。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势日渐衰微,《______》签订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是________(人名)和他的船队;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北美大陆会议发布的《__________》。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材料一: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和平的桥梁.

材料二: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草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材料三: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

材料四: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

请回答:

(1)材料一“凿空之旅”是由谁完成的?为什么说郑和船队能够“名垂青史”?

(2)在材料二图中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所到达国家的名称(汉代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举一例说明古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的思想方面的“观念创新”。

(4)据上述材料指出丝路精神的内涵。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三: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帷鹜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锡鸿《刘光禄遗稿》

材料四: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引用者注:补好裂缝,堵住漏洞),偷一时之安,……而仅摭拾(引用者注:收取,采集)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

(2)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主张。为“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兴办了哪些近代军事工业?

(3)材料三、四都对洋务派颇有批评,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

(4)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按照梁启超的设想中国未能实现“巫图振兴”的愿望。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别人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材料二: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材料三: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材料四: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金法则”最接近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2)哪位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促使了“它们最终流行开来”?

(3)据材料三概括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所述现象表明了中国的什么方面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普遍关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