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他改革制度,注重吏治;他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安定,经济繁荣。”这位皇帝应该是(  )

A. 汉武帝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其历史依据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内容与右框内描述的人物无关的是(    )

A. 首创武举与殿试    B. 其统治被评价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死后立无字碑    D. 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他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的还有很多的手工工匠…….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他是(  )

A. 武则天    B. 玄奘    C. 鉴真    D. 文成公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面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命名为一个主题,合适的一项是

A. 开明的民族关系    B. 开放的社会风气    C. 繁荣的农业发展    D. 高超的艺术水平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自古史家便有公论,能称盛世者,必须达到六条:一曰国泰、二曰民安、三曰国富、四曰民足、五曰国强、六曰文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贞观”“开元”都是(    )

A. 帝号    B. 干支纪年    C. 年号    D. 公元纪年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题文)宋代名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道词中所说的“胡虏”“匈奴”应该都是指当时的(    )

A. 契丹族    B. 女真族    C. 党项族    D. 鲜卑族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在7世纪初以后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并立的最强国。但是,无论是大唐还是阿拉伯人,都是夹在它们中间的另外一个帝国无可奈何——吐蕃。这“另一个帝国”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是在(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重大的政治制度的确立会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以下古代政治制度一直影响至今的是(    )

A. 分封制    B. 行省制    C. 科举制    D. 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题文)我国首届《诗词大会》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宋代一位著名的状元,官至丞相。著有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收丹心照汗青”。他应为(    )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文天祥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发明的是(  

A. 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 火药和雕版印刷术    D. 指南针和造纸术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上述材料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下发的诏令(     )

A. 唐太宗    B. 明太祖    C. 明成祖    D. 乾隆帝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候杨方《盛世启示录》中记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巡视至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此次行程非常艰难……冬雪之时,沙结冰坚;夏雨,泥深淤阻……”康熙帝此次行程的任务是(    )

A. 抵御沙俄入侵    B. 收复台湾

C. 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D. 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宫城即紫禁城,最为壮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这一“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所体现出的明朝鲜明时代特点是(     )

A. 中轴线对称的均衡布局    B. 以高、直、尖和强烈的向上感为特征

C.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 布局严整,金碧辉煌,气象万千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中写到:“乾隆盛世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皇帝是整个国家的神经中枢,官僚体系的精神状态就是皇帝一个人精神状态的放大。”材料的主要意图是(    )

A. 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B. 提示封建专制违背民主潮流

C. 批判乾隆盛世的虚假性    D. 抨击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官办对外贸易的机构。该情况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清朝(    )

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被迫开放五处通商

C. 坚持重商抑农政策    D. 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萌芽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列著作中,能体现我国古代中医中药文化成就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定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评论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选官标准和官吏选拔权方面的创新性。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行省制度的重要作用。为了治理辽阔的疆域,这个朝代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了什么行政机构?

(经济篇)

材料三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请说出材料中的生产工具的名称,并介绍其主要功能。

(文化篇)

材料四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4)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能够促使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5)综合上述问题,你对创新有了怎样的认识?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识别和运用历史插图是我们学习和基本能力之一,请结合下面图片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材料中图(2)“交子”有着怎样的地位?这种新货币有何明显优点?

(2)材料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哪一领域的繁荣?此外当时为鼓励对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加以管理?

(3)这给当前我国发展经济能提供哪些有益的启示?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我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极为复杂的时期,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某校七年级(1)班举办了一次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为主题的知识探究。如果你是班级中的一员,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列举与两宋政权并立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并说出其政权分别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2)归纳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之间战与和的史实各一例。

(3)请你就如何发展民族关系写一句宣传语。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以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他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终于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戚继光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抗倭斗争中,屡建奇功,戚家军名闻天下。

材料二  大军前来,只是收回自己的产业,并不是与你们作战,你们理应立即离开,把台湾归还原主。

材料三  如下图为清代“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它在雅克萨抗俄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戚继光为什么能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并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

(2)材料二中“你们”指的是谁?

(3)材料三中哪个皇帝御驾亲征?此战役结束后,中俄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言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或比较)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