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昌邑市2017年4月期中考试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隋文帝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下列叙述中能够说明其“伟大”的是

①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②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③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④厉行节约

⑤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⑤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创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④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杭州共有5条运河故道和6个点段获得成功。这些遗迹曾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A. 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 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C. 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D. 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也有人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我们肯定她的原因不包括

A.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B.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C. 爱惜人才

D. 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它的主要用途是

A. 农业生产

B. 纸张印刷

C. 交通运输

D. 陶器制作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唐朝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下列对唐朝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发明并推广了一些生产工具

B. 纺织品花色品种繁多,其中丝织工艺水平最高

C. 越窑的白瓷、邢窑的青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D.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社会显现出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下列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国运鼎盛、政局安定、制度创新

B. 不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考做官

C. 社会风气兼容并蓄

D. 整个社会激荡着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幅对联称颂的是

 

A.

B.

C.

D.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ABCD四位同学在看完电视剧《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唐僧带回了大量佛学著作

B. 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

C. 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D. 哎,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与这些诗句相关的史实是

A. 安史之乱

B. 开元盛世

C. 宦官专权

D. 黄巢起义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对这一历史阶段认识错误的是

A. “五代”政权更替均为武将夺权

B. “十国”政权均位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继续发展

C. 尽管政权分立,但社会仍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是(  )

A. 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    B. 废除丞相,权归三司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废除丞相,设中书省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材料中“太祖”是指

A. 松赞干布

B. 阿保机

C. 元昊

D. 阿骨打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列对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女真族在金太祖时期势力迅速壮大的原因不包括

A. 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B. 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C. 仿照中原王朝制度,管理政权

D. 金灭西夏后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风波亭上起阴风,一统山河志复空。千古奇冤谁肯信,神州争唱满江红。”诗中所述英雄人物是

A. 寇准

B. 岳飞

C. 陆秀夫

D. 文天祥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泰国香米在我国卖的非常火爆。早在宋朝时,人们就能品尝或种植外来优良稻米——占城稻,它引进于

A. 越南

B. 泰国

C. 新加坡

D. 缅甸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一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被誉为“瓷都”的是

A. 河北曲阳    B. 河南汝州    C. 江西景德镇    D. 河南开封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一批商品到泉州市场上销售,对这一市场行为进行管理的是

A. 市舶司

B. 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 礼部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剑桥中国史·辽西夏金元史》一书中写道:“北京和杭州两方的皇帝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君临中国世界的正统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体现了

A. 辽宋并立

B. 宋与西夏并立

C. 北宋与金并立

D. 南宋与元并立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代天骄”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B. 先后灭西夏、金、南宋

C. 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D. 实行“治国安民”的治国方略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元朝时也非常重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具体履行这一职责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御史台

D. 中书省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权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 台湾行省

B. 澎湖巡检司

C. 中书省

D. 台湾府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是

A. 东北

B. 台湾

C. 蒙古

D. 西藏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他是怎样贯彻这种治国思想的?

材料二据记载,宋朝时期GDP(社会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80%……全国读书风气浓厚,科技发达,文化昌盛,这一文治局面较好地防止了武将篡权的出现,但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暴露出了其综合武力薄弱的特点。

(2)材料所述现象是宋朝哪一政策的体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这一政策的重要历史影响。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3)根据所述反映了元朝哪一行政制度?“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了什么?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王朝的都城长安,修建历时72年,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拥有百万人口,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还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人云集到这里;西域诸国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此城的常达数千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性大城市……

(1)据材料,概括唐朝都城长安的特征。

材料二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据材料,“新的手工行业”指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哪儿?“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当时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三从三国到五代,北方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他们积极投入到南方地区的开发中去。北宋时期,新的农作物占城稻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超过北方。

(3)据材料,概括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识读图一、图二

(1)图一从侧面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试用唐朝的相关史实说明“汉藏一家亲(图二)”。

材料二

识读图三、图四

(2)图三中的C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图四中的D、E两个政权在当时达成了怎样的协议?

材料三识读图五

(3)从图四(见材料二)到图五局面的实现,是由哪一个民族完成的?试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图五局面的实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试简要分析统一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