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单元测试提高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

A. 长安    B. 临安    C. 建康    D. 东京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

A. 绍兴和议    B. 澶渊之盟    C. 宋辽协议    D. 雁门关协议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战争也有和平,但和平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各项属于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融合的表现有(  )

①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奖励垦荒

②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③辽和西夏分别与宋交战,签订了和约  

④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如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 卫青北击匈奴    B. 岳飞抗金

C. 文天祥抗元    D. 戚继光抗倭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 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B.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 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D. 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由于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巨大的投入,一些家族常常聚资支持子弟读书,以求光宗耀祖。到明朝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逐渐占有优势。造成这种南北不平衡的原因是(  )

A. 朝廷有意打压北方读书人

B. 北方人重视务农,对科举考试热情不高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南方人更聪明,更容易考中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题文)时空意识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 秦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元朝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蓝蓝的天空,清淌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 成吉思汗    B. 忽必烈    C. 完颜阿骨打    D. 耶律阿保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 三司

B. 行中书省

C. 中书省

D. 宣政院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A. 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 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 元朝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 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

A. 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 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 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 反应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今天中国象棋中的“炮”,最早写为“砲”字,而到宋代出现“砲”“炮”两字并用的现象,此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宋代(  )

A. 发明了中国象棋    B. 发明了火药

C. 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D. 西方近代火炮传入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此时的“创新和文化繁盛”主要表现为

①造纸术

②交子

③活字印刷术

④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1)材料一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

材料二

时间

地域

比例

北方

南方

742年

3042万人

2036万人

3:2

1080年

956万人

2368万人

2:5

 

(2)材料二呈现的内容分别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请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材料解析题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阳)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冬至于海,南及五岭,皆户外不闭,行旅不贵(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三: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四: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元世祖在位时随同父亲和叔叔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侨居中国17年后回到意大利,口授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详细描述了元朝大都的繁华,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

——摘自川教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读图1、读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图3反映了战国的商鞅变法,请问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捻”?

(3)请你举出一个两宋时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的繁华,请举出一个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5)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这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杨亮《海上新“思路”》

(1)材料一图A中宫殿占地广阔,表明城市______职能突出。图B城市商业功能增加,城内瓦子(瓦舍)盛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族建立的金政权,1127年攻破东京,北宋灭亡。由图A到图B表明我国古代政治中心逐渐_______转移,以此同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其没有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②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活动与近代欧洲的不同之处。

我选做:(  )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应如何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