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后习题: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李世民    B. 武则天    C. 赵普    D. 赵匡胤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据史料记载,1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北宋的都城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开封    D. 北京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汉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2)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  )

A. 科举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开明的民族政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B. 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C. 分化宰相权力    D.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 皇权进一步加强

C. 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D.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 削弱相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改革科举制度    D. 重文轻武的政策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列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中,不确切的是( )

A.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 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

A. 尚武风气盛行    B. 全国读书风气深厚

C. 藩镇混战割据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宋代科举考试图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司马光《传家集》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的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复又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又不止于三倍。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除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禄米为一千二百石,冬春服装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二百两。单正俸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

(1)概括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上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其后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