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含答案)
一、填空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_____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为都城,史称_____。他就是宋太祖。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_____局面。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___;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置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3)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_____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____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措施:(1)宋太祖重用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____、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牵制,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2)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__。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____,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___局面。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李世民    B. 武则天    C. 赵普    D. 赵匡胤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据史料记载,1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北宋的都城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开封    D. 北京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有(  )

A. 分化事权    B. 重武轻文

C. 设置通判    D. 废除丞相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  )

A. 科举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开明的民族政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B. 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C. 分化宰相权力    D.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

A. 尚武风气盛行    B. 全国读书风气深厚

C. 藩镇混战割据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  )

①禁军掌握发兵之权 ②设置副宰相 ③知州三年一换 ④地方设置转运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下列对这一国策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B. 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C. 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 不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三、综合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