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厦门市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小明同学对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很感兴趣,他看到一组王朝更替顺序资料,请你帮助他判断一下其中王朝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

A. 隋—唐—宋—元—清—明    B. 隋—唐—元—宋—明—清

C. 隋—唐—宋—明—元—清    D. 隋—唐—宋—元—明—清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说明隋朝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

A. 加强北部边防     B. 巩固隋朝统治    C. 保证国防安全    D. 促进经济交流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兼并严重    B. 过度役使民力    C. 法律十分严酷    D. 宦官跋扈专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成由俭,败由奢”,大到国家,小到家庭莫不如此。大力提倡节俭,成就“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 提倡节俭    B. 爱民如子    C. 善于纳谏    D. 勤于政事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具应该是(   )

A. 曲辕犁    B. 耧车    C. 翻车    D. 筒车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教科书描述某一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这最可能是哪一座都城? (   )

A. 唐朝长安    B. 北宋开封    C. 南宋临安    D. 清朝北京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 祖国统一    B. 中外交往    C. 民族团结    D. 抵抗侵略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安史之乱    B. 天宝危机    C. 藩镇割据    D. 宦官专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与“黄袍加身”的典故相关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成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经宋太祖赵匡胤奠定的宋朝统治特点是(   )

A. 重文轻武    B. 重武轻文    C. 藩镇割据    D. 宦官专权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议和,使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材料描述的是(   )

A. 澶渊之盟    B. 宋夏议和    C. 靖康之变    D. 宋金议和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带领宋军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郾城大捷的抗金将领是(   )

A. 寇准    B. 岳飞    C. 秦桧    D. 赵构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列农作物均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中属于北宋时引进的是(   )

A. 玉米    B. 占城稻    C. 马铃薯    D. 花生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经历了国家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这一转移的完成是在(   )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蒙古族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变这一状态。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是(   )

A. 完颜阿骨打    B. 铁木真    C. 忽必烈    D. 努尔哈赤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西藏位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元代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辖西藏。这一机构是(   )

A. 西域都护府    B. 宣政院    C. 驻藏大臣    D. 理藩院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宋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专门的外贸管理机构。这一机构是(   )

A. 转运使    B. 市舶司    C. 布政使司    D. 十三行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

A. 春节    B. 元宵节    C. 中秋节    D. 冬至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其中为世界远洋航海事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是(   )

A. 雕版印刷    B. 活字印刷    C. 指南针    D. 火药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A. 宋朝    B. 清朝    C. 唐朝    D. 明朝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史载:“郑和七下西洋。”郑和的船队由200余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将士二万余名,规模宏大。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   )

A. 海上交通发达    B. 前期国力强盛    C.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造船技术发达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若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比较适合的书籍是(   )

A. 《天工开物》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几何原本》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今天的万里长城是明清修筑的雄伟工程,它东起鸭绿江,西至(  )

A. 山海关    B. 居庸关    C. 嘉峪关    D. 陇西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率军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的起义军将领是(   )

A. 李自成    B. 张献忠    C. 皇太极    D. 吴三桂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以下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A. 瓷都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B.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C.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 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以下属于清朝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①废丞相  ②设军机处  ③八股取士  ④文字狱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揭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且达到我国古典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

A. 《三国演义》    B. 《西游记》    C. 《红楼梦》    D. 《水浒传》

 

二、判断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小屠同学到环岛路游玩,看见一座跨海大桥的名字(如下图),对同伴说:“这座桥的命名是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的,郑成功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赶走了侵略者。”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历代都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列队而出时,非常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1)材料一的“新科进士”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确立的时间是何时?依据材料二,归纳这一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这一制度有何新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危害?

(3)材料二中的“秦焚书”和明朝对该制度的变化,二者共同目的是什么?清朝为达到同一目的,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自此以来,万事休贴(安定)。

——《册府元龟》

材料二  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拒不接纳,并派人迎接清军。清军不战而下两城,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争献牛酒果品。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慌忙西逃帕米尔。清军乘胜追击,叛军纷纷投降。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哪一重要史实?该史实有何历史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哪一历史事件?此后清朝设立哪一机构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

(3)结合所学知识,另外列举两个清朝加强对其他地区管辖的史实?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以上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嘎尔尼访华: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第一个派到中国的使团由马嘎尔尼率领浩浩荡荡的来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1793年,已经战胜荷兰取得世界霸权地位的英国,派其驻俄公使马嘎尔尼为特使,在承德面见乾隆。

乾隆知道英王派出这样一个使团就非常重视,当时负责谈判的是和珅,和珅坚持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一定要按照中国的礼节。英国人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行三跪九叩大礼,就表示英国成了中国的臣子了,臣服于中国了,英国不可能臣服于中国,所以绝对不能行三跪九叩大礼。中国也不让步,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的协商结果是马嘎尔尼在觐见的时候行的是单膝下跪礼,免去三跪九叩。8月10日乾隆在万树园接见马嘎尔尼。

这次访华并没有给马嘎尔尼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但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内阁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这趟“失败”的中国之行,让他对中国有了一番经典的判断和论述:“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从那时起,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逐渐远离“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从世界的一等公民开始滑向二等公民。

(1)马嘎尔尼访华说明清政府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外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