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礼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

A. 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B.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C. 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

D. 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你认为下列对中国抗美援朝意图的正确认识是(   )

A. 黄鼠狼给鸡拜年    B. 飞蛾扑火    C. 狗拿耗子    D. 唇亡齿寒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履行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这一誓言的人物是(     )

A. 聂耳   B、冼星海   C、邱少云   D、王进喜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左宗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取得成功的相同原因有(  )

①得到了当地名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②采取了正确的策略

③与当地地方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协议  ④进行了充分的军事准备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59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把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这一决议的实施(  )

A. 使广大农奴成为土地的主人    B.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 表明西藏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    D. 为一五计划开始执行奠定了基础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表格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现状,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A. 我国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B.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新中国工业生产虽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基础仍然薄弱

C. 这是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大跃进”的目标是钢产量赶超美国

D. 这是我国制订“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之一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西藏地区的建设,下列哪项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完成的(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建成青藏、川藏、新藏公路

C. 建成青藏铁路    D. 派孔繁森等干部支援西藏建设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57年是有纪念意义的,因为这一年(     )

A. 我国开始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汽车

B. 三大改造结束,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C. 中共“八大”召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的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

A. 1951年    B. 1952年    C. 1953年    D. 1954年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我国对资本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创举是(     )

A. 人民公社    B. 农业合作化    C. 合理调整工商业    D. 赎买政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抱怨的是( )

A. 抗美援朝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的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应该发生在(    )

A. “文化大革命”期间

B. “大跃进”时期

C. 土地改革时

D.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解放(1949年)前,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完成

B. 抗美援朝斗争胜利

C. 三大改造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观察下图,该报刊宣传某人民公社花生亩产13241斤、一棵白菜250公斤,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这份报纸应出现于(    )

A. 土地改革时期    B. 抗美援朝时期

C. 三大改造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首对联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状况,下列哪些是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    )

A. 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1967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C. 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D. 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八年级(3)班要举办“文化大革命”图片展览,从时间来看,下列哪一图片不能入选(    )

A. 刘少奇追悼大会    B. 万世师表匾等文物被焚毁    C.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D. 四·五运动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导致1962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不增反减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B. 严重的自然灾害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中苏关系的恶化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 —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其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性质    D. 影响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的新形式,并迅速在全国掀起公私合营的浪潮。“浪潮”是指( 

A. 工商业的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农村合作化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编制实施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 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度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变化    B. 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C. 严重的自然灾害    D. 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摘编自人民出版《复兴之路》

材料二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某地,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道:“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

(1)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性事件上什么?

(2)材料二,进京后,在建国后的4年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这些成绩有什么相同的意义?

(3)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当时我国面临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2013年,朝鲜核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东北亚局势的紧张。作为近邻,中国密切关注朝鲜半岛局势,据此回答问题。

(1)19世纪末,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发动了哪次侵华战争?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朝鲜开展了哪场军事行动?其结果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面对当前复杂的朝鲜半岛局势,你认为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土地改革中的农民丈量土地                图二农民踊跃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1)从农民与土地之间关系变化的角度指出这两幅图片体现的土地所有制分别是什么?

(2)分别说明这两次变革在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中有何重大意义?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材料一:大会强调在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贯彻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材料二:图一:“小、土、群”炼钢铁     图二:“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1)材料一中“大会”是指党的哪次代表大会?简要指出该大会召开的主要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现象是否违背了材料一中指导方针?简要说明理由。

(3)下列结论与材料一、材料二相符合的是          

A、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B、符合科学发展观,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