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江苏启东滨海实验校共同体初二上第二次质检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重要原因是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东北守军战斗力低下

C.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

D日军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1937年4月,国共两党都派代表恭祭黄帝陵。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文,写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此文中倡导的“民族阵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爆发           D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中国工农红军取下八角帽,摘下红五星,穿上国民革命军军服,开赴抗日前线应该在

A.九一八事变之后            B.西安事变之后

C卢沟桥事变之后            D中共七大之后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小明对中国城市产生了兴趣,并列出了曾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的几个城市,你能选出按照其先后顺序加以排列的选项吗?

A.武汉一广州一南京一重庆

B南京一武汉一广州一重庆

C.广州一武汉一南京一重庆

D重庆一武汉一广州南京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47年是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历史转折的一年,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展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

C.发动对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D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日本早在1931年就对中国发动了侵略,而我们却把“卢沟桥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主要依据是

A.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

B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进程

C.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日战争

D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是

A.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C.夺取敌人在华北的大中城市

D.将日军赶出华北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中共中央撤离延安的主要原因是

A.诱敌深入          B.战略转移

C敌强我弱          D开辟新的战场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在武汉中山公园内,有一处供游人参观的“受降堂”。在这里曾经举行了中华民国第六战区司令部接受侵华日军第六方面军投降的仪式。你认为这一仪式应该发生在哪一年?

A1895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49年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我军部队是

A华北野战军      B中原野战军     C东北野战军     D华东野战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是在哪次战役之后?

A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创造了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这个“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

A长征的胜利,红军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B西安事变后,中共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

C中共七大的召开,全党在组织上空前团结

D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国共两党关系走过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的发展历程,究其原因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国际形式的影响

D两党的政治主张不同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争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件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和平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和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2005年日本修改的新版教科书

材料二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中国人的比赛,看谁先杀满100个。后来他俩见面时,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难以确定是谁先杀满100人,难分胜负,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比赛,看谁先杀  到150人。

材料三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奉命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公使,再次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右翼历史教科书中的严重错误,并就此提交了备忘录。该负责人说,中国史学界在这本教科书通过后,就开始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日前已进一步认定其存在一系列的缪误……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歪曲?针对材料一日本的行径,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什么历史事件?读了上述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何感受?(2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课本有关史实,说明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确实“存在一系列谬误”(列举日本侵华史实三点即可)(3分)

(4)在1937年开始的抗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请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取得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

130万

武器装备

接受日本100万日军的装备,美国提供大量的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地区

3亿多、大城市

1亿多、小城镇乡村

 

(1)材料一中 “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1分)

这一战略部署的具体指挥者是谁?(2分)

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1分)

(2)根据材料二按图中(1)(2)(3)编号顺序写出三大战役的名称(3分)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在三年内打败国民党,其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