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2015年2月28日,前央视记者柴静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引发网友热议。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即PM2.5。下列事实与形成PM2.5无关的是 A.风力发电 B.工业粉尘 C.汽车尾气 D.煤炭燃烧
|
2. 难度:简单 | |
近年来,一些国家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其主要作用除了改良碱性土壤外,还能 A.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D.代替碳铵等作氮肥使用
|
3. 难度:简单 | |
秋天,园林工人会在树干下部涂一层石灰浆,这里的石灰浆作用是 A.美观 B.标记 C.杀菌 D.提醒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氯化钾 B.硝酸钾 C.氨水(NH3·H2O) D.碳酸氢铵
|
5.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一些食物的近似pH,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比较适宜吃的食物是 A.玉米粥6.8~8.8 B.葡萄3.5~4.5 C.泡菜3.0~4.0 D.橘子2.9~3.5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四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弱的是 A.Mg B.Hg C.Pb D.Pt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浓硫酸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每组物质中,化学式和俗名不相匹配的一组的是 A.NaOH 火碱 B.Ca(OH)2 消石灰 C.NaHCO3 小苏打 D.CaCO3 石灰石
|
9. 难度:简单 | |
(NH4)2C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0 C.+3 D.+5
|
10. 难度:简单 | |
蒸馒头、炸油条时常用到一种白色物质,它既能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这种白色物质是 A.NaOH B.NaHCO3 C.Ca(OH)2 D.NaCl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12. 难度:简单 | |
下列两种物质相互混合时,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A.纯碱和稀硫酸 B.石灰水和稀盐酸 C.铁锈和稀硫酸 D.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
13. 难度:简单 | |
现有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若将它们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化的结果是 A.两瓶酸的质量都减小 B.两瓶酸的质量都增大 C.两瓶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D.两瓶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增大
|
14. 难度:简单 | |
现有X、Y、Z三种金属,已知:①X+YCl2=XCl2+Y,②把Y、Z两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和稀硫酸反应。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A.Y<Z<X B.X<Y<Z C.Z<Y<X D.X<Z<Y
|
15.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亚硫酸(H2SO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SO3溶液的pH<7 B.H2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2g C.每个H2SO3分子中含一个SO3分子 D.H2S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5%
|
16.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物质都能发生反应,它是 A.锌粒 B.碳酸钙 C.稀盐酸 D.氢氧化钾
|
17. 难度:简单 | |
下列气体中既能用浓H2SO4干燥,又能用NaOH固体干燥的是 A.O2 B.HCl C.CO2 D.NH3
|
18. 难度:简单 | |
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有关酸、碱、盐的生产或应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 B.将草木灰(含K2CO3)与氯化铵混合施用 C.纯碱既可从内陆盐湖提取,又可用“侯氏联合制碱法”生产 D.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混合配制防治植物病害的波尔多液
|
19.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Mg2+、K+、NO3-、OH- B.H+、Na+、HCO C.Ba2+、NH4+、Cl-、SO42- D.Na+、K+、NO3-、SO42-
|
20. 难度:简单 | |||||||||||||||||
取三种植物的花瓣分别放在研钵中,加入酒精研磨,得到花汁。各取少许花汁,用稀酸和稀碱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研磨花瓣时加入酒精是为了溶解其中的色素 B.在pH=10的溶液中大红花汁会变成橙色 C.万寿菊花汁不能用作酸碱指示剂 D.可用雏菊花汁来区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
21. 难度:简单 | |
某电镀厂的电镀液中含有金盐,为了回收其中的金元素,技术人员制作了如图的“吸金球”,“吸金球”是装入一些“吸金”物质的纱袋,把“吸金球”浸入电镀液,能“吸”出盐溶液中的金,据上所述信息,“吸金球”中的“吸金”物质可能是 A.活性炭(C) B.磁石(主要成分是Fe3O4) C.铁屑(Fe) D.胆矾(CuSO4•5H2O)
|
22.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盐酸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溶液能导电 B.该溶液的溶质是气体 C.该溶液均一、稳定 D.该溶液遇石蕊试液变红
|
23. 难度:简单 | |
根据下图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推测甲为 A.铜 B.碳酸钠 C.氧化铜 D.氢氧化钡
|
24. 难度:简单 | |
下列四种氮肥各10kg,其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最小的是 A.NH4HCO3 B.NH4NO3 C.(NH4)2SO4 D.CO(NH2)2
|
25. 难度:中等 | |
要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HCl,加入过量下列物质,其中最合理的是 A.CaCO3 B.Ca(OH)2 C.CaO D.AgNO3
|
26.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酸和碱都是化合物 B.pH=0的溶液酸性最强 C.碱的溶液一般都有滑腻感 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生成
|
27. 难度:中等 | |
下列变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CO2→CO B.Fe2O3→FeCl2 C.Cu→Cu(NO3)2 D.Na2CO3→NaNO3
|
28. 难度:简单 | |
盐场晒盐后得到的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SO4的溶解度始终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t1℃时,KCl和MgSO4两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C.t2℃时,100g 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g MgCl2 D.将t1℃时的KCl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
29. 难度:简单 | |||||||||||||||||||||
下列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30. 难度:简单 | |
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后镁有剩余 B.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相等 C.0~t1时段,与镁反应的HCl的质量大 D.0~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
31. 难度:简单 | |
(5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产生红褐色沉淀: 。 (2)硫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加热: ; 产生的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 石蕊试纸变 。 (3)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一种单质气体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
32. 难度:中等 | |
(8分)组成相似的盐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①Cu(NO3)2溶液和CuSO4溶液中都含有大量 (填离子符号)。 ②向Cu(NO3)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片,充分反应后,可看到的现象有 ;下图所示的是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则图形“ (2)写出两种不同类别(还不属于碱)且在溶液中与Cu(NO3)2和CuSO4均能反应的物质的化学式: 、 。 (3)写出一种在溶液中能与CuSO4反应而不与Cu(NO3)2反应的物质的化学式: 。
|
33. 难度:中等 | |
(10分)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2%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以下是两组同学的设想及做法: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2%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 ③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7.3g,列式计算甲组使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乙组同学的设想是: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2%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通过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的办法来达到实验目的。 ①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将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②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过程中,每次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前,都必须进行的预处理。 ③由于用pH试纸需多次测定,较繁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10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简单表示为如图2)。则图2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 ;b点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④乙组同学要计算出本组使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除了要用到已有数据外,还需要的数据是 。 ⑤若乙组同学在测定过程中还同时使用了数字温度计,则在图2所示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为 。
|
34. 难度:困难 | ||||||||||
(17分)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有白色粉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1】该样品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已完全变质,该样品中只含Na2CO3; 猜想Ⅱ:部分变质,该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 (1)则NaOH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阅资料】 ①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二氧化碳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在27℃、101kPa时的密度为1.8 g·L-1。 【实验探究1】 (2)为确定该样品的成分,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2】如何测量该部分变质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探究2】 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铁架台略去),在27℃、101kPa下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①按图连接好装置; ②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该样品2g,放入A中试管内,向B中集气瓶中倒入X溶液至瓶颈处; ③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硫酸,打开活塞,让稀硫酸滴入试管中至过量,关闭活塞。反应结束后,量筒中收集到X溶液220mL。 (3)在实验步骤①和②之间,还缺少一实验步骤,该实验步骤是 。 (4)B中集气瓶盛装的X溶液应为 溶液。 (5)试管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6)变质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至1%)。 【提出问题3】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较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3】 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小亮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 (7)操作②的名称是 ,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①中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8)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变质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反思与交流】 (10)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所以试剂瓶要 塞密封保存。 (11)通过本题,你学会了定性检验氢氧化钠的变质、定量测定变质后某成分的含量,以及除杂提纯物质。为了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探究过程中你需要思考问题有 (填数字序号); ①选择试剂种类 ②确定试剂用量 ③试剂产地 ④实验装置与步骤的设计 ⑤实验安全环保 ⑥测量中减少误差 (12)【实验探究1】中的检验和【实验探究3】中的除杂都将碳酸钠进行了转化,但二者目的不同,它们分别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