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生铁 B.自来水 C.金刚石 D.空气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铜丝可用作导线 D.氮气可用作保护气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铝的元素符号:AL B.2个氢原子:H2 C.硫酸铁:FeSO4 D.镁离子:Mg2+
|
5. 难度:简单 | |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6. 难度:中等 | |
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汞 B.石墨 C.水 D.氯化钠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能使其软化 B.向硬水中加明矾净水剂后得到纯水 C.过滤能够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D.用肥皂水可检验硬水和软水
|
9.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与图示相符的是 A.2HI + Cl2 = 2HCl + I2 B.NH4HCO3 C.CO2 +C D.2HCl + CuO = CuCl2 + H2O
|
10. 难度:中等 | |
对于反应:X + 2 NaOH == 2 Y + 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C.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D.Y可能是Na2SO4
|
11. 难度:困难 | |
某同学测得海水中含有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3%,假设海水中的氯元素全部来源于氯化钠,则海水中所含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 A.2.18% B.3.51% C.5.85% D.4.19%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B.混合物中可能只含一种元素 C.某物质不是化合物就是单质 D.某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一定是氧化物
|
13. 难度:中等 | |
(6分)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1)下列净水方法中,通常用于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是 ① ,净水程度最高的是 ② 。 A.过滤 B.煮沸 C.蒸馏 D.吸附 (2)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ClO2)消毒,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小花同学设计了电解水简易装置,其中A、B电极由金属曲别针制成。 通电后的现象如图所示,则A是 ① 极。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 (4)自来水中含有少量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烧水时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请写出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
14. 难度:中等 | |||||||||||
(4分)根据要求,写出下表相应的化学符号(化学用语)
|
15. 难度:中等 | |
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经过长期的试验,研制出安全炸药。炸药三硝酸甘油酯(C3H5N3O9)发生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4C3H5N3O9
|
16. 难度:中等 | |
(1)维生素C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维生素,它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据图推算维生素C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
17.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于紫色石蕊试液中,同时轻轻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1) ; (2) 。反应方程式为: 。
|
18. 难度:中等 | ||||||||||||||||
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则反应后A的质量为 ;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该反应中B和D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
|
19. 难度:中等 | |
(6分)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用A与D相连可制取的一种气体是 ①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 (3)小明将B与C相连,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操作有: a.停止加热 b.固定试管 c.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d.装药品和放棉花 e.加热,收集氧气。 上述过程中缺少的一步操作是 ① ,将该操作编号为f,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② 。 (4)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根据所查资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
|
20. 难度:困难 | |||||||
(7分)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图所示)。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 ① 。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② ,原因是 ③ 。 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 ④ 。
|
21. 难度:中等 | |
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 (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C.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3)称取12.5 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 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1 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试计算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