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操作或装置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2. 难度:简单 | |
金属X放入CuSO4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放入ZnSO4溶液中无现象。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的是 A.Zn、X、Cu B.Cu、X、Zn C.Zn、Cu、X D.X、Zn、Cu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 B.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氧气具有可燃性 C.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 D.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
4. 难度:简单 | |
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以下与水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水资源丰富,人类不缺淡水 B.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生活中可以用食盐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
5.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一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其中“ A.甲中所有物质都是单质 B.甲、乙均为混合物 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D.该图可表示反应2H2 +O2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碘酒 B.冰水 C.可口可乐 D.糖水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
8. 难度:简单 | |
从反应“2Mg + CO2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燃烧一定都有氧气参加 C.物质X的化学式为OMg D.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1︰2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
|
10. 难度:简单 | ||||||||||||||||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Y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4︰1 D.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12 g
|
11. 难度:简单 | |
(8分)化学用语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为七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按要求填空。 (1)上图中七种元素之间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 (2)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它与氯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这种化合物的构成粒子是 ;(填粒子符号) (3)从原子结构上分析,图中哪两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 (填元素符号) (4)氧化钙常用作干燥剂,该干燥剂与水反应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 (5)碘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 周期。
|
12. 难度:中等 | |
(5分)请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30 g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 能形成 g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 溶液中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物质序号)。 (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降温结晶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
|
13. 难度:中等 | |
(7分)A~H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已知,A、B均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F为铁锈的主要成分,H为蓝色溶液,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 (1)B、C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B ,C ;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3)写出物质D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
14. 难度:中等 | |
(1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上图字母),化学方程式是 ;若选用B 装置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氨气(NH3),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 (填上图字母)。 (4)他们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下图所示)。 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B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若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从 (填c或d)。
|
15. 难度:中等 | |
(4分)100g的稀硫酸与13g的锌正好完全反应,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结果精确到0.1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