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化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下面四个同学的观点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典故或诗词句描述的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 A.水滴石穿,金石可镂 B.凿壁借光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3. 难度:简单 | |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食物变质了、自行车生锈了……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①石油加工变成衣料 ②铁矿石通过冶炼,转化成铁合金 ③沙子变成电脑芯片 ④铜锭加工成铜丝 ⑤沙子堆成沙雕 ⑥ 头发长长 ⑦头发剪断 A. ①②③⑥ B. ④⑤⑦ C. ②④⑤⑦ D. ②③④⑤⑦
|
4. 难度:简单 | |
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化学反应。下列能量的转化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脂肪在人体内氧化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B.用锂电池给数码相机供电 C.利用太阳能加热水 D.使用液化石油气做饭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能说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剧烈燃烧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黑色固体 D.火星四射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蔗糖+水 B.铁+硫酸铜 C.碱式碳酸铜 D.氢气+氧气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8. 难度:中等 | |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先把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3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4ml,这位同学取出的液体体积 A.9ml B.大于9ml C.小于9ml D.无法确定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10.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12. 难度:简单 | |
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2.5克药品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此时应该 A.加砝码 B.加药品 C.减少药品 D.调节左右螺母
|
13.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海水淡化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A.加明矾使海水中的盐分沉降,然后过滤以获得淡水 B.利用太阳能将海水蒸馏淡化 C.在一定条件下将海水凝固以获取淡水 D.用超滤膜使海水中较小的水分子通过,而较大的溶质微粒不能通过从而获得淡水
|
14.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C.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
15. 难度:简单 | |
用化学符号填写:水 氧化镁 铜 氯 二氧化碳
|
16.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对一瓶酒精进行了认真观察和实验,在查阅资料后,总结出了下列材料:通常状况下,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④酒精易燃烧,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⑤常用作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点燃酒精,酒精在灯芯处汽化后发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以上描述酒精物理性质的是 化学性质的是 (2)酒精挥发发生的是 变化(填物理、化学),试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一过程 (3)写出酒精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4)汽车香水中酒精含量一般为30%,当香水瓶密闭时,瓶体压力会增大,长期处于高温暴晒环境下,就可能发生爆炸.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汽车香水是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微观角度分析,在车内可闻到香水气味的原因是 (5)实验中不小心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最简单的灭火措施是 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燃烧匙 B.试管 C.量筒 D.蒸发皿. (6)在盛放酒精的试剂瓶上应印有如图所示警示标记中的
|
17. 难度:简单 | |
观察A 、B 两幅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用分子原子的知识分析比较甲、乙装置实验过程中水的变化情况 ; (2)在图乙电解水的装置中,导线A连接的是电源的 极,小明推测“a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b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_______ (填序号,下同)环节,还需要 _________ 来进行验证。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并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E.反思与评价 F.表达与交流 (3)要验证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可用 ,现象是 说明a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若试管a内集到的气体为5mL,则b试管收集到的气体为 mL。若氢原子模型用 A. (4)写出乙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反应类型是 ,这一反应是将 能转化成 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该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含有的化学能之和比反应前水所含的化学能 (高、低)。因为 ; (5)用化学符号填写:在乙装置实验中,变化的微粒是 ,不变的微粒是 ,生成新的微粒是 。由此我们可知分子、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6)关于通电分解水实验,获得的结论正确的有(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改变 D.生成氧气中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与空气中氧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7)水通电生成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氢气,因为燃烧易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 ,这一过程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
18. 难度:简单 | |
近两年来,我国西南、长江中下游等地先后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我们在抗旱救灾的同时,更应倡导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微观的观点回答问题: a)1滴水中约有1.67X1021个水分子,说明 ; b)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 ; c)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 ; (2)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人均水量图,从中可以看出天津市是极度缺水的城市。下列做法不符合节约用水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使用节水龙头 B.用淘米水洗碗 C.用喷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D.使用不间断地往水边冲淋、排水的用水量为165L/次的家用洗衣机 (3)有人对于水的下列认识: 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 ②凡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水一定都是纯净的水 ③任何水煮沸后都可以饮用 ④将3ml酒精溶于2ml水中,体积小于5ml (4)某地区发生水灾,为了解决当地居民缺乏洁净的生活用水问题,支援灾区的医疗队员们挨家挨户的发放固体净水剂并标明用量,其中一包是漂白精,其作用跟氯气相同为______ _________。 (5)地下水中的细菌和颗粒等杂质比湖水、河水等地表水中的少,请说出一个原因 。 (6)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用到的物质是 。如果地下水硬度大,或者坑水中病原微生物过多,都可以采取 方法,来降低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7)某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进行过滤。请问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___ (8)小军和同学们去野炊,受化学课所学知识的启示,他用身边的物品做了一个如图的净水器,试回答: 其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蓬松棉的作用是 ,净水器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这一过程发生 变化;此净水器能否将硬水变为软水?请说明原因 ;硬水在煮沸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之一是:碳酸氢钙 (9)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是让农民饮用清洁的自来水。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甲、乙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可能表示水分子的是 (填A、B、C、D 、E等),乙发生的反应基本类型为 。
|
19.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一同学完成的某实验操作示意图: (1)图②中,有一种塑料仪器,其名称是___________。 (2)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右图,则称取的NaCl质量为 。 (3)称量NaCl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缺损了一个小角,则造成的后果是 。
|
20. 难度:简单 | |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 ,这一现象说明 B烧杯的作用是 。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明了: 。 如下图所示,某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 。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 ,同时还可以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