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福建省龙岩市分校初三上学期半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各种物质所发生的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由空气制氧气    

B钢铁生锈,烧制石灰  

C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D汽油挥发,食物腐烂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用煤气做燃料               B用铜做导线    

C用金刚石割玻璃             D用铁制成锅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

A加碘食盐      B无磷洗衣粉    C无铅汽油       D无氟冰箱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物质属纯净物的是

①汽水 ②纯净的盐水 ③水银 ④液态空气 ⑤二氧化碳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③⑤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为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与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B水与食盐水——过滤

C氮气与氧气——燃着的木条          

D硬水与软水——肥皂水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满分5 manfen5.com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氢气燃烧——分子发生改变             

D酒精挥发——分子间空隙变大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KMnO4

BCO2   

C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气体  

D双氧水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以下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粒子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均比原子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列实验记录合理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1015g NaCl     

B.用100mL烧杯量取75mL蒸馏水

C.实验测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1/5

D.150mL酒精和50mL蒸馏水混合在一起,得到约198mL酒精溶液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图是小强自制的简易净水器,请回答:

满分5 manfen5.com

(1)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起       作用,除去水中固体杂质;

(2)活性炭有          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等。

(3)请问经过这一系列的净化过程,得到的水     纯净水(答是或不是)

(4)怎样鉴别净化后的水是软水还是硬水?                              ;若是硬水,生活中可用             方法将硬水软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小宇同学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他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后迅速把铁丝连同火柴一起插入集气瓶下部(没有接触到细沙),但不见铁丝燃烧,反复实验均未成功。

他认为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A铁丝表面有锈迹,影响了反应的进行;

B点燃火柴后立即将它伸入瓶内,火柴燃烧消耗了氧气,不利于铁丝的燃烧;

C火柴燃烧时有大量的热量放出,将铁丝和火柴迅速伸至集气瓶下部,因热胀冷缩之故。瓶内氧气会膨胀逸出,使铁丝无法燃烧。根据以上假设,请你对他的失败原因做出相应改进:

A:                                               

B:                                            

C:                                                      

吸收了你的意见,小宇终于成功,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水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下面三个实验中都用到水,我能说明水的作用。

满分5 manfen5.com

A瓶中的水:                   。B瓶中的水:                   。C瓶中的水:               

 

三、推断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下列物质的转换是我们已学过的常见物质反应,E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H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反应中,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

满分5 manfen5.com

则图中E为______,H为_______,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写出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满分5 manfen5.com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此方法制取氧气最好,其优点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要在试管塞一团棉花,目的是           ,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收集氧气时不宜用D装置,其原因是                       

(5)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优点是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肉眼可见的实验现象,再加上分析推理,来认识分子的性质和确认分子的真实存在。

【实验理解】(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满分5 manfen5.com

在大烧杯罩住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盛有        

A.浓氨水和酚酞溶液     

B.酚酞溶液和酚酞溶液

C.浓氨水和浓氨水

(2)本实验用到对照的方法,起对照作用的是    不变色和     变色。

(3)实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项目是     

A.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氨分子之间有间隔

D.A烧杯和B烧杯内的溶液都变红 

E.A烧杯内的溶液变红

【实验延伸】某同学对浓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速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

制备“标准色”溶液:取浓度为20%的5mL浓氨水、20mL酚酞溶液注入小烧杯,并给小烧杯蒙上塑料薄膜。

另取适量药品用一只大烧杯和两只小烧杯仿照上图进行实验,观察并测定酚酞溶液变成“标准色”所需的时间。

【问题探究】

(4)给“标准色”溶液的小烧杯蒙上薄膜的作用是                 

(5)想尽快使酚酞溶液变成“标准色”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方法是                        ,还有一种方法是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小明用下图A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满分5 manfen5.com

(2)小明又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中A是底面积为50 cm3、高20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 cm处;

c.将过量的红磷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红磷,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 中液面的刻度约为         cm(填整数)。如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处.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         (填“偏大”或“偏小”)。

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______                ________.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