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矿石粉碎 B.碘升华,红磷燃烧 C.实验室制氧气,铁生锈 D.滴水成冰,工业制氧气
|
2. 难度:简单 | |
“向污染宣战”是今年我国“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禁止吸烟 B.燃放鞭炮 C.多开汽车 D.乱扔垃圾
|
3. 难度:简单 | |
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 C.称量一定质量的食盐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污染物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可吸入颗粒物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B.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剂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说明瓶内原有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D.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就不会产生氧气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可燃物接触氧气就能够燃烧 D.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
8. 难度:中等 | |
苏州博物馆最近启用新购置的“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机”来处理和保护文物,即将文物置于该机器内,三天后氮气浓度可达99.99%;再密闭三天左右,好氧菌、厌氧菌和丝状霉菌都被杀灭.下列有关氮气说法错误的是 A.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 B.氮气不能供给呼吸 C.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通常状况下氮气易溶于水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操作中,不能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2瓶气体的是 A.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B.插入燃着的木条 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
11. 难度:中等 | |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物质受热膨胀,是因为构成该物质的分子受热后变大了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C.20mL水与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D.氢气和液氢都可以做燃料,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相同
|
12. 难度:中等 | |
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能运动,原子不能运动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C.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没有间隙 D.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
13.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示意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图①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4 B.图②对应的物质是化合物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D.两种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
|
14. 难度:困难 | |
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④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
15. 难度:中等 | |
2013年1月19日,首个《国际防治汞污染公约》发布.图为元素汞的信息,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A.汞属于非金属元素 B.汞的核电荷数为80 C.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g D.在化学反应中,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
16. 难度:中等 | |
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
17. 难度:中等 | |
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Ⅰ可出去难溶性杂质 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
18. 难度:中等 | |
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B.利用沉降的方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C.为了节约用水,可以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D.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分类处理,可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
|
19. 难度:中等 | |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则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定是分子 C.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 D.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则能改变其它物质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
20. 难度:中等 | |
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②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③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④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
21. 难度:中等 | |
(1)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2个钙原子: ; ②3个铝离子: ;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A.原子,B.分子,C.离子.试判断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并用相应的序号填空. ①水由 构成; ②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③镁是由 构成的; ④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
22. 难度:中等 | |
现有八种物质:①液态氧,②蒸馏水,③四氧化三铁,④过氧化氢溶液,⑤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⑥氮气,⑦氯酸钾,⑧清新的空气.用序号按下列要求填空: (1)属于混合物的是 ; (2)属于纯净物的是 ; (3)属于单质的是 ; (4)属于氧化物的是 ; (5)含有氧气的是 ; (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
23. 难度:中等 | |
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1)用如图甲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1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2)安徽水资源丰富,但分别不均.有些村民用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人们常用 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生活中可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某同学自制如图乙所示简易净水器,图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 (3)请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 .
|
24. 难度:中等 | |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2)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 元素过渡到 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3)与氯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填元素名称).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阳离子 ,阴离子 .
|
25. 难度:困难 | |
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
26. 难度:困难 | |
根据如图1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如需要随时控制反应速率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收集装置选用 ,能用此收集方法的原因是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字母);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是 ,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 . (4)如用G装置收集氧气,开始收集的最佳时刻是 ,实验结束后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可能的原因是 . (5)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应用 装置,收集氨气最好用 装置. (6)为了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可用如图2装置,氧气需从 端进入(填序号),量筒的作用是 .装置内的空气对测量结果 (填“有影响”或“无影响”).
|
27. 难度:困难 | ||||||||||||||||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Mn02、CuO外,Fe203也可以作KCl03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由实验 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2)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 【反思】 (1)若要证明Fe2O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 不变; (2)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 (3)同种催化剂,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你再探究(探究一种因素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