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酸具有酸的通性的原因是( ) A.酸都能电离出H+ B.酸都含有酸根 C.酸中都含有氢元素 D.酸中都含有氧元素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生活物品中,用有机合成材料制作的是( )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水银用作温度计中的液体 B.纯碱用作蒸馒头的膨松剂 C.不锈钢制作炊具 D.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用作人工降雨
|
4. 难度:简单 | |
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
5. 难度:简单 | |
2011世界化学年的主题是“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下列叙述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湛江电力紧张问题 C.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D.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NH4NO3 B.K2CO3 C.Ca3(PO4)2 D.(NH4)2HPO4
|
7. 难度:简单 | |
铁制品在通常情况下很易生锈,制造时往往在铁制品表面电镀一层铜起防锈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镀铜铁制品不可以在弱酸性条件下使用 B.镀铜铁制容器可盛硝酸银溶液 C.镀铜铁制品不易生锈的原因之一是使铁隔绝了空气 D.镀铜铁制品是一种合金
|
8.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将变成不饱和溶液 B.t1 ℃时甲物质和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2 ℃时将7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可得到170 g溶液 D.甲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乙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
9. 难度:简单 | |
根据氨碱法用食盐制纯碱的反应原理是: (1)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2NaHCO3 下列对上述信息的有关理解中,错误的是( ) A.用食盐制纯碱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 B.纯碱属于盐类物质 C.因生成气体,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副产品氯化铵是一种氮肥
|
10. 难度:简单 | |
在化学实验室中,对某种化合物的溶液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该溶液加入适量K2SO4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②另取少量该溶液加入适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溶液中的物质一定是( ) A.BaCl2 B.CuCl2 C.Na2CO3 D.Ba(NO3)2
|
11. 难度:简单 | ||||||||||||||||
以下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12. 难度:简单 | |
地球上的大部分水是以海水形式存在的,若能找到海水淡化的大规模生产方法,将极大地缓解目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状况。下列有关海水淡化的方法在原理上完全不可行的是( ) A.加明矾使海水中的盐分沉淀而淡化 B.利用太阳能将海水蒸馏淡化 C.在一定条件下将海水缓慢凝固以获取淡水 D.选择一种特殊的膜在一定条件下使海水中较小的水分子通过,而其中较大的溶质微粒通不过,从而使溶剂水与溶质分离
|
13. 难度:简单 | |
在下面①项~④项中,你认为与环境的改善不相符的是( ) ①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②生活污水排入大明湖 ③将生活垃圾倒入护城河内或就地焚烧 ④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④ D.只有①②③
|
14. 难度:简单 | |
金属R与Cu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CuCl2=RCl2+Cu,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金属R可能是铝 C.金属R活动性比Cu强 D.该反应前后R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
15. 难度:困难 | |
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锌粉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氢氧化钠溶液 D.向一定量的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不断加氯化钡溶液
|
16. 难度:简单 | |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知识源于生活。 (1)超市里的一些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其原理是除去食品袋里的空气,使微生物因缺少______而受到抑制,达到防腐的目的。 (2)下列物质中,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 A.青花瓷瓶 B.纯棉被单 C.腈纶运动衣 D.不锈钢锅 (3)用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现象,用洗洁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其作用是______。 (4)“吃得营养,吃出健康”,为保证营养素________的摄入量,青少年宜多吃蔬菜水果。
|
17.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请你观察分析后填空: (1)30 ℃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2)当A中含有少量B时,通常采用________方法提纯A。 (3)从图中还能得到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条)。
|
18. 难度:简单 | |
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请回答有关问题: (1)材料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材料技术和应用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材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不锈钢 b.聚乙烯塑料 c.钢化玻璃 d.钢筋混凝土 (2)化学科学为防治环境污染发挥重大作用。例如,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做催化剂,使汽车尾气中的两种有毒气体CO与NO反应转化为两种无毒气体,其中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这两种气体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化学电源在生产、生活、科研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银锌纽扣电池的反应原理是:Zn+Ag2O+H2O (4)化肥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全球的粮食产量,其中“合成氨技术”、“尿素生产技术”等功不可没,在加热、加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A是紫红色金属,B常温下是气体,C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 (1)A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D物质属于________(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4)E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示转化关系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
20. 难度:中等 | |||||
现有银、铜、铁三种金属,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银、铜、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三个实验:Ⅰ.将铁片浸入稀硫酸中;Ⅱ.将银片浸入稀硫酸中;Ⅲ.将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1)实验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用________的方法检验。 (2)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能完全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补充一个实验来达到实验目的(写出实验操作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以上研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将银、铜、铁中的两种金属分别放入________溶液中,即可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4)将铜片加热,铜片表面变黑。同学们设计如下实验证明此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
21. 难度:中等 | |||||||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围绕“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同学们一致认为有以下三种情况: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新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情况________(填序号)是不可能的。 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小红选择了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下,他们顺利完成了探究任务。
|
22. 难度:中等 | |
我国是世界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炼铁的主要原料是铁矿石。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炼铁的反应原理为: 3CO+Fe2O3 (1)求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用含Fe2O360%的赤铁矿石800 t,理论上可炼出纯铁多少吨?
|
23. 难度:中等 | |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该样品11 g,加入到盛有50 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最后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56.6 g。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 (2)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