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
2. 难度:简单 | |
人们能够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间存在间隙 C.分子的质量都大于原子的质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
3. 难度:简单 | |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果酱 B.矿泉水 C.牛奶 D.蒸馏水
|
4. 难度:中等 | |
“2H2”表示 A.2个氢元素 B.2个氢原子 C.2个氢分子 D.2个氢气
|
5. 难度:简单 | |
能用作氮肥的是 A.KCl B.Na2SO4 C.Ca 3(PO4)2 D.NH4NO3
|
6. 难度:中等 | |
氮元素化合价为+3的物质是 A.N2O B.NO C.N2O3 D.N2O5
|
7. 难度:中等 | |
括号内是相应物质的近似pH,其中一定呈碱性的是 A.饮用水(6.5~7.5) B.番茄汁(4.0~4.4) C.柠檬汁(2.0~3.0) D.肥皂液(9.5~10.5)
|
8. 难度:中等 | |
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镁 B.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产生大量气泡和白烟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
|
9. 难度:中等 | |
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氢氧化钠易潮解 B.碳酸易分解 C.金属具有延展性 D.浓盐酸易挥发
|
10. 难度:中等 | |
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的是 A.二氧化碳 冰 CO2 B.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H)2 C.碳酸钠 烧碱 Na2CO3 D.硫酸铜 胆矾 CuSO4
|
11. 难度:中等 | |
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反应是SiO2+2C A.CO B.C C.SiO2 D.Si
|
12. 难度:中等 | |
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A.氧气和液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C.水和过氧化氢 D.金刚石和石墨
|
13. 难度:中等 | |
.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水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油锅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氧气浓度不同 D.山林中开辟的隔离带可以控制火势蔓延,是因为隔离了可燃物
|
14. 难度:中等 | |
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 CO2+3H2 A.钌-膦络合物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B.氢原子数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 C.属于复分解反应 D.体现了CO2的化学性质
|
15. 难度:中等 | |
下述事实与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除铁锈 HCl + Fe2O3→ H2O + FeCl3 B.中和土壤酸性 Ca(OH)2 + H2SO4→ CaSO4+ 2H2O C.一氧化碳还原灼热氧化铁 3CO + Fe2O3 → 2Fe + 3CO2 D.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 2NaOH + SO2 → Na2SO4 + H2O
|
16. 难度:简单 | |
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①既能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又能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既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能说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能说明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 ④既能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又能说明二氧化碳是一种酸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7. 难度:中等 | |
有关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A.CO2的式量是44g B.n个CO2分子质量的计算表达式为 C.1mol CO2中含有1mol O2 D.CO2的物质的量是指CO2的质量
|
18. 难度:困难 | |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的是 A.硫酸铁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 B.氧化铜与稀硫酸 C.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
|
19. 难度:困难 | ||||||||||||||||
甲试管中加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加入某种溶液,按下图组装好仪器(其它仪器已略去)。加入过量稀盐酸,关闭活塞,打开止水夹,观察到乙试管的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关闭止水夹,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溶液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20. 难度:中等 | |
用足量的CO还原4.0g某种铁的氧化物,生成的气体全部被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得到沉淀7.5g,则这种铁的氧化物可能是 A.FeO B.Fe2O3 C.Fe3O4 D.FeO与Fe2O3的混合物
|
21. 难度:中等 | |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 (1)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化学式为C254H377N65O25S6)含有 种元素,其中氧元素与硫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结晶牛胰岛素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对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①三大化石燃料指的是煤、 和天然气。 ②煤的气化是一种重要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其过程如图I所示。合成气中的 物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了物质C和D,其微观过程如图II所示。 “气化炉”中主要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A、B、C、D四种物质中,常温时呈气态的氧化物为 (填化学式);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知,化学反应都遵循 定律。
|
22. 难度:困难 | |
如今的电子产品日益丰富,由此产生的废旧电池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将是危害我们生存环境的一大杀手。 图甲是某种型号干电池的剖面。 实验一、回收电池填料中的二氧化锰和氯化铵 由图甲可知,废旧干电池填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炭粉、氯化铵和氯化锌,其中氯化铵、氯化锌可溶于水。设计回收物质的流程如图乙所示。 (1)操作 1 和操作 2 的名称都是 。 (2)在空气中灼烧滤渣的目的是 。 (3)回收得到的二氧化锰可作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 。 (4)滤液2中溶质的成分有 。 实验二、从电池外壳回收锌和铜 (5)回收的锌和稀硫酸反应可以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基本反应类型是 。 (6)锌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为 。
|
23. 难度:中等 | |
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十分常见。 (1)自然界的水往往会混有很多种杂质,若用如图所示装置净化水,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 (2)图1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① 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是 。 ② 一只烧杯中盛有36g a物质,加入温度为30℃的水80g,充分搅拌,得到的溶液是 (填“不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 ③如图2所示,试管1、2中分别盛有20℃时等质量的a、b物质的饱和溶液,底部有等质量的a、b物质剩余,向烧杯里的水中加入冰块,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忽略溶剂的蒸发,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 A.试管2底部的固体减少 B.a的溶液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a的溶液中溶剂质量等于b的溶液中溶剂质量 D.变化后b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
24. 难度:困难 | |
以下实验装置可进行气体制备、收集及分离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仪器②的作用是 。 (2)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通过装置F(其中液体药品均足量)可以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进行分离。首先打开活塞a,广口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时从导管c逸出的气体主要是 。一段时间后,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此时逸出的气体主要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5. 难度:压轴 | |
欲测定实验室一瓶久置变质的NaOH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取21.2g待测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C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所加CaCl2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 CaCl2+Na2CO3 → 2NaCl+CaCO3↓ ) (1)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是 。 (2)求待测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
26. 难度:压轴 | |||||||||||||||||||||||||||||||
请你参与实验室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固体的研究。将一定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只洁净的 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通过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A和 溶液B,请回答以下问题。 【查阅资料】NaOH 、Ca(OH)2的溶解度
(1)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认为是:CaCO3 乙同学认为是:CaCO3,Ca(OH)2 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Ca(OH)2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与探究】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甲、乙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
【反思与评价】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固体A的成分,理由是 ; 结合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证明了乙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因此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2)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丙同学认为是:NaOH、Na2CO3 丁同学认为是:NaOH、Ca(OH)2 戊同学认为是:NaOH 【表达与交流】 ①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丁同学猜想正确,理由是 ; ②同学们欲将溶液B加热浓缩,加热不久,溶液出现浑浊,只好停止加热,请解释加热时溶液出现浑浊的原因是 ; ③同学们立即变换方案,向B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过滤,将滤液加热浓缩至饱和, 、过滤、洗涤、烘干得到比较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④取少量制取的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进行焰色反应,观察到火焰呈 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