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年人更多的常量元素是 A.钙 B.硒 C.碘 D.锌
|
2. 难度:简单 | |
粗盐提纯需经过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不规范的是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
3. 难度:简单 | |
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以下与水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水资源丰富,人类不缺淡水 B.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生活中可以用食盐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分类均正确的是 A.硫酸钠 NaSO4 盐 B.氧化钙 CaO 氧化物 C.烧碱 KOH 碱 D.甲烷 CH4 无机物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中,仪器和用品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A.收集CO2气体——⑥⑦⑧ B.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O2—⑦⑧⑨ C.用H2O2溶液和MnO2制O2——①② D.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CO2——③④⑤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说法均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 B.金属铝不能与氧气反应,常用于制作炊具 C.碳酸钠能与酸反应,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
|
7. 难度:中等 | |
盐场晒盐后得到的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SO4的溶解度始终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t1℃时,KCl和MgSO4两溶液所含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t2℃时,1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gMgCl2 D.将t1℃时的KCl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
8. 难度:中等 | |
根据下列实验现象不能判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A.有红色固体出现 B.有白色晶体析出 C.红色消失 D.有大量气泡出现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紫色石蕊试液可以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B.用适量BaCl2溶液可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K2SO4 C.将铁钉分别置于干燥、潮湿的空气中,可探究水对铁生锈的影响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时,应将水倒入浓硫酸中稀释
|
10. 难度:中等 | ||||||||
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次生大气中部分成分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一定条件下,3.4g甲物质和4.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4g乙物质和另一种物质X,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物质甲的化学式是NH3 B.物质X的质量为2.8g C.物质X中含两种元素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
11. 难度:中等 | |
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认识物质的性质。 (1)下图表示核电荷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和最低化合价。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氯元素的最高正价是____________。 ②若某元素既可显正价,又可显负价,则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的代数和为__________。 ③写出图中元素的化合价随着核电荷数递增的一条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通常排在前面的金属更易失去电子。回答以下问题: ①某金属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②我国古代发明了“曾青(即硫酸铜)得铁化为铜”的湿法炼铜法,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反应中,更易失去电子的金属是________。
|
12. 难度:中等 | |
七水硫酸镁(MgSO4·7H2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48.1℃以下的潮湿空气中稳定,在温热干燥空气中易失去结晶水。工业上将白云石(主要成分为MgCO3、CaCO3)煅烧成粉,用于制取MgSO4·7H2O,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煅烧过程中,MgCO3转化为MgO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MgO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4)将分离后的母液循环利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干燥得成品时,需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难度:简单 |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空气,防止污染空气。 (1)分离液化空气可获得氮气和_____________两种主要气体;氮气用作保护气,说明氮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能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该过程发生_____________变化。 (3)某燃煤电厂富氧燃烧技术原理图如下: ①富氧燃烧与普通燃烧相比,能提供更多的O2,使锅炉中的CO充分燃烧,请写出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用该技术有利于对CO2捕捉、封存和利用,减少碳排放,获得的CO2可用于制干冰,干冰的用途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捕捉CO2也可用NaOH溶液,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采用图中工艺,可以使煤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和_________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大下降,从而有效防止了酸雨的形成。
|
14. 难度:困难 | |
实验室使用块状石灰石(CaCO3)和稀盐酸制CO2,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时,通常认为反应结束,剩余液呈中性。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操作】(1)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1/3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后,仍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 (2)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_______性; pH测定中,“上层清液滴到试纸上”的后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Ⅰ】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探究Ⅰ】(1)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___________。 (2)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 (3)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Ⅱ】试管中剩余固体是否仍含有CaCO3? 【实验探究Ⅱ】小组同学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 (1)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稀盐酸加入前后的实验现象,解释“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____ 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1)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假如用100g14.6%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石灰石反应,看不到气泡产生时,停止收集气体。收集到的CO2质量_______(选填“>”、“<”、“=”)8.8g。
|
15. 难度:困难 | |
一定条件下,糖类(按C6H12O6计,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发酵生成乙醇(C2H5OH),也可发酵生成乙酸(CH3COOH)。 (1)C6H12O6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调味剂厂采用发酵技术生产的“原醋”中,乙酸的质量分数为10.5%,将100kg上述“原醋”稀释成质量分数为3.5%的食醋,需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 (3)糖类发酵生成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2C2H5OH+2CO2(反应条件省略,下同) ①求2.7kg上述糖理论上制得乙醇的质量。(请将计算过程写到答题卡上) ②糖类和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6H12O6+6O2=6CO2+6H2O C2H5OH+3O2=2CO2+3H2O 已知完全燃烧2.7kg上述糖生产1.62kg的水,若将①中制得的乙醇完全燃烧,则生成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
|
16. 难度:简单 | |
近年来,页岩气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重视。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属于_________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页岩气经压缩、冷却,可以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此过程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