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金刚石用于刻画玻璃 B.活性炭用于褪色、除味 C.盐酸用于除铁锈 D.干冰用于保存冰激凌
|
2. 难度:简单 | |
氢氧化钠广泛用于纺织、制皂等方面,其俗称是 ( ) A. 纯碱 B.烧碱 C. 石碱 D.石灰石
|
3. 难度:中等 | |
光变色防伪油墨中含有MgF2,MgF2中F的化合价为 ( ) A.-1 B.-2 C. +2 D. +1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几组物质中,前者为化合物,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 ) A.铜、氧化铜 B.氢气、天然气 C. 碘酒、酒精 D. 氯化钠、盐酸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方案可行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治疗胃酸过多: NaOH+HCl→NaCl+H2O B.鉴别硫酸溶液和盐酸: H2SO4 +BaCl2 C.铜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Cu+AgNO3→CuNO3+Ag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4Fe+3O2
|
6. 难度:简单 | |
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 A.木炭和石墨 B.水和双氧水 C.熟石灰和生石灰 D.臭氧和液氧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产生白色沉淀
|
8. 难度:简单 | |
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
9. 难度:中等 | |
X表示某物质的化学式, A.X的组成中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B.X是氧化物 C.X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D.在上述变化中氧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
|
10. 难度:困难 | |
在“3H2SO4”中,包含着“1,2,3,4”四个数字。下列对这四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1”表示硫元素的个数 B.“2”表示每个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 C.“3”表示分子的个数 D.“4”表示每个分子中氧原子的个数
|
11.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该反应( ) A.是化合反应 B.有单质生成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4:1
|
12. 难度:简单 | |
高纯度单硅的制取反应为 A.CO是还原剂 B.C发生还原反应 C.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D.SiO2是氧化剂
|
13. 难度:中等 | |
合理使用化肥,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不能将氯化铵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B.草木灰是磷肥 C. KNO3是一种常用的复合肥料 D.硝酸铵的含氮量35%
|
14. 难度:中等 | |
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此时液体为纯净物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氢
|
15. 难度:中等 | |
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饱和溶液不能采用的方法 ( ) A.通入CO2 B.加入氧化钙 C.加入氢氧化钙 D.恒温蒸发水
|
16. 难度:困难 | |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
② 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 既可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 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 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
17.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 A. K2CO3、 HCl、NaNO3、H2SO4 B.K2SO4、NaOH、CuSO4、Na2CO3 C. NaOH、NaCl、FeCl3 、KNO3 D.Na2CO3、BaCl2、HNO3、Na2SO4
|
18. 难度:困难 | |||||||||||||||||||
在一定质量的甲溶液中逐渐加入乙至过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的关系,能用右下图曲线表示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②⑤
|
19. 难度:中等 | ||||||||||||||||
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 g B.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和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相同 D.若a物质与b物质的式量之比为4 : 1,则反应中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
|
20. 难度:困难 | |
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 A.一定有碳酸钙 B.可能有氢氧化钠 C.一定有碳酸钠 D.可能有氢氧化钙
|
21. 难度:中等 | |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合适的化学符号或化学方程式填空。 (1)空气中约含量78%气体是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3)氢氧化钠溶液吸收SO2防止酸雨 ; (4)最简单的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 。
|
2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 _(填写序号,下同)。 (2)若要将C的饱和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且不改变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是 。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到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_ 。 (4)t1℃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_ ___g;继续升温到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5)在含有少量的B的A中分离出 A,可采用 法。
|
23. 难度:中等 | |
据调查甲醛是一种常见污染物。甲醛(CH2O)中各原子物质的量之比为 ,CH2O摩尔质量为 , 2 molCH2O分子中约含有 个氢原子。
|
24. 难度:中等 | |
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中收集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方案: (1)操作a、b的名称是 。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甲同学提出X可用金属铁,乙同学认为X可用金属锌,你认为谁的意见是正确的,理由是 。加入过量的金属X的目的是 。
|
25. 难度:中等 | |
实验室常用下列三种方法制备气体:
(1)仪器a的名称 (2)写出装置(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和装置(Ⅰ)比较,用装置(Ⅱ)制取和收集氧气除了节能、环保、安全、操作简单等优点以外还有: ;装置(Ⅲ)和装置(Ⅱ)的发生装置比较的优点是 。 (3)学生改用装置(Ⅲ)作为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却没有此优点,原因是 。请你写出一种实验室用装置(Ⅲ)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
26. 难度:困难 | |
某气体可能有CO、CO2、H2、H2O(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气体的组成,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A中无明显现象;B中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问题与思考:有同学认为上图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存在的问题有 。 根据现有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能够得出的实验结论:该气体中肯定含有 ,肯定不含有 。写出装置D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
27. 难度:困难 | |
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Na2CO3和NaOH混合物中Na2CO3含量测定”的实验: (1)甲组的实验方案是:将50克的混合物溶解在水中配成溶液,滴加10%稀盐酸,观察到现象: 。根据消耗盐酸溶液的质量来测定碳酸钠的含量。你认为这个方案是否正确,理由是_______ 。 (2)乙组同学的方案是:根据沉淀的质量计算得出碳酸钠的含量, 乙经正确计算,得出碳酸钠的含量偏大,原因可能是 ,溶液M中的溶质(用化学式表示)是 。 (3)丙组的实验方案是:将50克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用下图装置测定产生的CO2气体的体积,通过计算得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请分析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____ _ ____。现收集到0.1摩尔CO2气体,求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计算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