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面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

A.满分5 manfen5.com     B.满分5 manfen5.com     C.满分5 manfen5.com     D.满分5 manfen5.com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我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10吨

氦-3就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关于氦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3             B.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2

C.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3             D.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2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氢气、干冰、冰水混合物            B.天然气、煤、石油

C.液态氧、二氧化硫、生铁            D.稀有气体、酒精、碳酸钙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物质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质量会增加且没有变质的是

A.烧碱固体        B.浓盐酸        C.浓硫酸        D.生石灰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棉花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后会产生烧焦羽毛味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黑色固体

D.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如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D.该示意图中共有3种分子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小珍家种植的玉米有倒伏现象,这是缺少某种营养元素的症状。据此,应该施用的化肥是

A.尿素            B.磷酸钙        C.氯化钾      D.碳酸氢铵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制作下列仪器时,要用到合成材料的是

A.蒸发皿          B.橡皮导管      C.燃烧匙      D.集气瓶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FeCl3、NaOH、KCl              B.Na2CO3、NaCl、K2SO4

C.BaCl2、NaOH、H2SO4             D.KCl、NaOH、CuSO4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沙湾区某地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茶叶产业,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绿茶中含有的单宁酸(化学式为C76H52O46),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等功效。下列关于单宁酸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由三种元素组成;②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③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④属于有机物;⑤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6:46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②③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列主题知识的归纳中,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常识                                                                B.安全常识

用铁锅烹调食物→防止贫血

蛋白质摄入过少→使人生长发育迟缓      煤气泄漏→先打开排气扇

海鲜防腐→甲醛溶液浸泡

C.物质鉴别                                                                D.环保知识

蚕丝布料和化纤布料→点燃

加碘食盐和无碘食盐→淀粉溶液     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

过度施用农药、化肥→水污染和土壤板结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所选用试剂或方法

A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稀盐酸

B             CaO                       CaCO3                   高温灼烧

C             CO2                        CO                         点燃

D            稀盐酸                 稀硫酸                 加适量Ba(NO32溶液,再过滤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升温可使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50℃时,把9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190g溶液

D.20℃时,B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防锈和回收废旧金属都是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途径。为测定一种待回收的废铁中铁的锈蚀程度,某同学取该部分锈蚀的铁片样品(仅由铁和氧化铁组成),测得其中氧元素的含量为12%,则样品中已被锈蚀的铁元素占原金属铁的质量分数约为

A.28%           B.31.8%           C.46.7%           D.70%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点燃H2和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所以点燃H2与CO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B.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CO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

C.碱溶液的pH大于7,Ba(OH)2是碱,所以氢氧化钡溶液的pH大于7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醋酸、甲醛的化学式依次是C2H4O2、CH2O,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任意比混合二种化合物并溶解于水,所得混合液中H、O元素质量比无法确定

B.任意比混合二种化合物并溶解于水,所得混合液中H、O元素质量比是定值

C.任意比混合二种化合物,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是22:9

D.任意比混合二种化合物,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无法确定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装入试剂溶液,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再关闭止水夹,发现一段时间后乙中溶液变浑浊。符合此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满分5 manfen5.com

A.KNO3  BaCl2          B.Na2CO3  NaOH

C.Zn  Ba(OH)2       D.MgCO3  Ba(NO32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满分5 manfen5.com  B.满分5 manfen5.com  C.满分5 manfen5.com  D.满分5 manfen5.com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聚合硫酸铁是一种新型水处理剂,其化学组成为Fex(OH)y(SO4z·nH2O。取7.525g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得到10.485gBaSO4沉淀。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碱,经过滤、洗涤、灼烧得Fe2O3固体2.80g。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x:y = 7:3     B.2x = y + 2z     C.y:z = 1:3     D.3x = 2y + 2z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在C、H、O、Ca、Fe、N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并将其化学式填入空格中。

①密度最小的气体          ;      ②汽水中含有的酸         

③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          ;④赤铁矿的主要成分         

⑤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你知道下列化学原理吗?

①要证明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          来检验。

②使用久了的水壶内壁会形成水垢,用可厨房中的          浸泡除去。

③白糖与红糖,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利用活性炭的          性,可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

④撒盐可以让公路积雪尽快融化,原理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