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C.水蒸发 D.干冰升华
|
2.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中发现氮气密度,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与从含氮物质中制得的氮气密度有微小差异。他没放过这一微小差异,在与化学家拉姆塞合作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于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下列有关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氩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B.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C.瑞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是纯净物 D.瑞利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是纯净物
|
3. 难度:简单 | |
当前,南海问题引起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南海是我国固有的领海,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资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甲烷 D.氧气
|
4. 难度:简单 | |
化学实验操作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和人身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节约药品,用剩的药品应当放回原试剂瓶中 B.用100mL的量筒量取8.5mL的水 C.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5.85g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
5. 难度:中等 | |
金刚石、石墨、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 )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D.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
6. 难度:简单 | |
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下列对化学用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2H2O—2个水分子 B.Cl-—氯离子 C.O—氧元素 D.2Na—两个钠
|
7. 难度:困难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B.氧化反应有快慢之分,有的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易察觉,可称为缓慢氧化 C.红磷、碳、铁等固体都可用于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D.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而乙醇、氢气则是可再生能源
|
8. 难度:中等 | |
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能与O2反应生成CO2。Co3O4中Co的化合价是( ) A.+
|
9.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某反应的围观示意图,其中“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改变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
10. 难度:中等 | |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面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 A.该元素的质子数为24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2 D.该元素的质量数约为52%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 A.用蒸馏法制取蒸馏水 B.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C.用燃着的木条区别CO2和O2 D.用称取煮沸前后蒸馏水的方法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课本中相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 B.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的实验说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C.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能说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13. 难度:压轴 | |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因为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每个化学反应都要放出热量 C.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D.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
|
14. 难度:中等 | |
为了能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 2C2H5SH+9O2 A.煤气是化合物 B.X是由硫元素组成的 C.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D.反应中的O2与生成的X的质量比为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