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NH4HCO3 B.CO(NH2)2 C.KNO3 D.K2SO4 |
2. 难度:中等 | |
根据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常用水冲洗自行车可以防锈 B.可用燃着的火柴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泄漏 C.用铁锅烹饪会在食物中留有人体需要的铁元素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
3. 难度:中等 | |
如图![]() ![]() 2个丙分子,则1个丙分子可表示为( ) ![]() A. ![]() B. ![]() C. ![]() D. ![]() |
4. 难度:中等 | |
用金属的性质解释有关事实,不正确的是( ) A.因为铁比铜活泼,更易锈蚀,所以铜器比铁器更容易保存到今 B.因为铝制品能形成致密的保护膜,所以不要磨损铝的表面 C.因为铁易与空气中的H2O、O2反应,所以常在铁器表面覆盖油漆作保护层 D.因为铁比锌活泼,所以常将锌镀在铁的表面,以保护铁不受腐蚀 |
5. 难度:中等 | |
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我们中学生的义务.下列消息中,你认为缺乏科学依据的是( ) A.某“大师”通过“发功”,能使铝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金片 B.有人在饭店的房间内使用木炭火锅,导致煤气中毒 C.有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取物品时,窒息而死 D.市售纯净水清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铁时,红色粉末逐渐变黑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白色烟雾,同时在石棉网上得到一种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并有蓝紫色火焰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发光放热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过量的红磷在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可除去容器内的氧气 B.“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指将铁片放入氯化铜、硝酸铜等溶液中都可置换出铜 C.用紫色包菜汁可鉴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D.使用活性炭净化自然界的水,可得到软水 |
8. 难度:中等 | |
人尿中含氮0.93%,如这些氮只存在于尿素中,则人尿中含尿素[CO(NH2)2]的质量分数为( ) A.0.20% B.1.00% C.1.99% D.0.02% |
9. 难度:中等 | ||||||||||
2004年5月,某市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加热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请结合下表信息判断,下列区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滴加稀盐酸 B.加热 C.滴加硝酸银溶液 D.加水溶解 |
10. 难度:中等 | |
潜艇里常使用一种化合物,将CO2转化为O2同时生成Na2CO3,据此推断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一定含有Na、C、O B.一定含有Na、C C.一定含有Na、O D.一定含有Na |
11. 难度:中等 | |
乙醇汽油是由乙醇(C2H6O)与汽油(主要成分可表示为C8H18)按1:9的比例混合而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要由粮食转化而来,不宜大力推广 B.产生同样多的二氧化碳,汽油比乙醇燃烧消耗氧气多 C.乙醇汽油比普通汽油价格昂贵的多 D.乙醇汽油与普通汽油燃烧产物一样,不一定比普通汽油更环保 |
12. 难度:中等 | |
已知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工业制HNO3的尾气含NO2和NO,通常用NaOH吸收,能够发生的所有反应方程式为:NO+NO2+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2+NaNO3+H2O.当NO2与NO的体积比为下列值时,不能被完全吸收的是( ) A.2:1 B.1:1 C.1:2 D.4:1 |
13.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将气体X和气体Y同时通入液体Z,最终一定能看到液体变浑浊的是( )
![]() A.A B.B C.C D.D |
14. 难度:中等 | |
用数字和符号表示 (1)两个氧原子 ;(2)三个双氧水分子 ; (3)两个碳酸根离子 ;(4)硫酸锌中锌元素显正二价. |
15. 难度:中等 | |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请从“A、干冰;B、氮气;C、聚氯乙烯;D、氢气;E、尿素;F、明矾;G、石油;H、纯碱;I、烧碱“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 (1)被称为理想的“绿色能源”是 ;(2)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 ; (3)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 ;(4)被誉为“工业的血液”的是 ; (5)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6)常用于净水的物质是 . |
16. 难度:中等 | |
现有试管、漏斗、酒精灯、集气瓶、玻璃棒、药匙、滴管等仪器,请为下列实验操作各选一种: (1)用于转移液体引流的是 ; (2)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容器是 ; (3)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 ; (4)用于取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是 . |
17. 难度:中等 | |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懂得钢铁冶炼,铁也是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金属,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下面是一组有关铁的问题,请你用所学化学知识加以回答: (1)铁是地壳中含量第 位的元素; (2)铁可以拉成铁丝,压成铁片,这是利用了铁的 性;在公路上行驶的油罐车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在地面上,这是利用了铁的 性;家里铁制炊具要有木柄或塑料柄,这是因为铁有很好的 性; (3)焊接钢管时,经常用硫酸铜溶液在钢管表面画交叉线,然后根据出现的红线对准焊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 . (4)颗粒大小达到纳米级的单质铁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俗称纳米铁.在高温环境下,用H2和FeCl2反应,可以生成纳米铁和一种易溶于水显强酸性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受撞击时会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请你写出纳米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5)小恒同学在做盐酸和锈铁钉反应实验时,发现含锈的铁钉表面出现了气泡,你觉得原因是 . |
18. 难度:中等 | |||||||||||||
研究物质时常对物质进行分类,以便对同类物质的组成、性质等进行深入研究.请从下列物质中选出一种物质,写出该物质与其他物质不同的理由(一种物质可选用一次,也可选用多次).
|
19. 难度:中等 |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杂质的原理(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1)KCl(K2CO3) ; (2)CO(CO2) ; (3)金属铜(金属锌) . |
20.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1)曲线上点A表示______. (2)有A、B、C三只试管放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如图2所示),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浓硫酸,观察到______,此时B试管中溶液的状态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 |
21. 难度:中等 | |
A~D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2)请写出上述转化关系中涉及到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H2O+O2↑ 2H2O ![]() |
22. 难度:中等 | |||||||||||||||||
某实验小组欲用10克胆矾制取氧化铜并证明氧化铜能加快H2O2的分解. Ⅰ.请你完成他们制取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1)称取10克胆矾,将其放入小烧杯中,再______. (2)向步骤(1)中的烧杯内滴加______溶液,直至产生大量的沉淀. (3)检验硫酸铜是否被作用完全,操作方法是______ ______. (4)将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加热至沉淀全部变为黑色氧化铜. (5)再将步骤(4)所得混合物过滤、洗涤、烘干后研细;验证是否洗净沉淀中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是______ ______. Ⅱ.小明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来证明氧化铜能加快双氧水(浓度约7%)的分解并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进行比较(即比较反应速率).用图示装置测量产生气体的体积,其它可能影响实验因素均已忽略,相关数据如下:
![]() (1)从设计装置来看,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你认为如何纠正______. (2)从设计原理看,实验中的“待测数据”可以是指______. (3)实验时气体收集在图Ⅱ的球型漏斗中.若要保证读取的气体体积没有误差,在读数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若要检验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应打开单孔橡皮塞,______. (4)为探究CuO在实验②中是否起催化作用,除与①比较外,还需补做下列实验(不必写具体操作):a.证明CuO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b.______. Ⅲ.为证明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加入双氧水前后没有发生改变,你设计验证的实验是______. |
23. 难度:中等 | |
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____; (3)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此外,CO2也可以用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Na2CO3+CO2↑+H2O |
24. 难度:中等 | |
某钢铁厂为了测定赤铁矿中Fe2O3的含量,将10g赤铁矿(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到109.5g10%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 (1)赤铁矿中Fe2O3的含量. (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