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年广西省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空气的成分中,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                                 B.硅                    

C.铝                                    D.铁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家庭厨房中常发生下列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水沸腾           

C.天然气燃烧                           D.菜刀生锈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醋                         B.蔗糖        

C. 花生油                    D. 食盐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2H”表示的意义是

A.2个氢元素               B.2个氢原子    

C.氢分子                  D.氢离子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掌握物质的分类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指出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A. NaCl                   B. KOH          

C. MgO                   D.Cu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吸烟有害健康”,我国政府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公共室内禁止吸烟。烟草燃烧释放的物质中,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尼古丁                    D.焦油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石油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它没有固定的沸点,通过加热气化、冷凝、分离可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由此可以判定石油属于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紧密相关。下列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 塑料                    B.铝合金    

C.玻璃                     D.玻璃钢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列对“化学与生活”的认识,错误的是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石英砂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3            C.+4            D.+6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钼是稀有矿产资源,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B.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g

C.属于非金属元素

D.元素符号为MO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D.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图中X、Y、Z表示的是水、石灰水、稀盐酸的近似pH。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6ec8aac122bd4f6e

 

A.X是稀盐酸                 B.Y是水      

C.Z是石灰水                 D.无法确定X、Y、Z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物质的化学式和相应的名称均正确的是

A.O3 氧气             B. MgCl2  氯化镁    

C. O4Fe氧化铁     D.Fe(OH)2   氢氧化铁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6ec8aac122bd4f6e

A.生铁制成铁锅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氢气作高能燃料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6ec8aac122bd4f6e

A. 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

C.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D.该图表示的微粒是一种离子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初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Fe + CuSO4===FeSO4 + Cu          

B. 2H2O 6ec8aac122bd4f6e2H2↑+ O2

C.CaO + H2O ===Ca(OH)2                       

D. NaOH + HCl ===NaCl + H2O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溶液质量增大的是

A. 浓氢氧化钠溶液          B. 浓盐酸 

C. 浓硫酸                  D.饱和食盐水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 —— 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墙内开花墙外香”   ——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 —— 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 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SO4)3和H2

C.能用铁桶盛农药波尔多液       

D.用稀盐酸除铁锈,生成FeCl2和H2O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有X、Y、Z三种金属,将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放出氢气,X、Z不溶解;将X浸入Z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有Z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X>Y>Z                                        B.Y>X>Z                

C.Y>Z>X                                        D.X>Z>Y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试剂

A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无色酚酞试液

B

海水和蒸馏水

硝酸银溶液

C

铜和黄金

稀盐酸

D

氧气和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学习化学知识后,观察物质世界就要从化学视角看。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组成角度看:水是由             组成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一百余种元素经过不同组合而形成的。

(2)从微粒角度看:水是由                     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从变化角度看: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能量变化。

6ec8aac122bd4f6e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氢气,是将      能转化为化学能,但该方法不节能,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节能方法,以促进水的分解;②水参加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6O2+X,则X的化学式:       

6ec8aac122bd4f6e(4)从资源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

看到右上侧漫画,你的感想是:   

                   (解读漫画或

写一则节水广告或一条节水措施)。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6ec8aac122bd4f6e回答下列问题:

(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当温度为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          法(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或“过滤”)。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工业上以大理石和赤铁矿为主要原料制取B和G,其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D、G为单质。

6ec8aac122bd4f6e

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工业制取的两种物质的化学式:B           ,G         

⑵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6ec8aac122bd4f6e

(1)A实验中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的目的                    

(2)B实验中的错误是                                    

(3) C实验中的错误是                               ,称取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         g。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有关气体的装置图。

6ec8aac122bd4f6e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要收集氧气,收集装置可选择上述装置中的              (填写序号);

(3)用发生装置A或B制取氧气时,A与B相比,A的优点是                     

                                  

6ec8aac122bd4f6e
 

三、实验探究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小红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6ec8aac122bd4f6e

⑴写出试管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实验结束后,小红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浑浊,就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小红等几位同学对滤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 小红认为:只含氢氧化钠;

小明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小红、小明、小亮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          

                        

                       

 

 

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分析】小亮同学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没有气泡产生

自己的猜想不成立

你认为小亮同学对实验结果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反思拓展】

①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

道?                                                     

 

四、计算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无土栽培是一种农业高新技术,它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某品种茄子的无土栽培营养液中含有6%的KNO3

⑴KNO3属于                 (填“钾肥”、“氮肥”或“复合肥料”);

⑵KN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⑶KNO3中钾、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⑷要配制150kg该营养液,需要KNO3的质量为           kg。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取的纯碱(Na2CO3)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为测定某厂生产的纯碱中碳酸钠的含量,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并滴加稀盐酸,当盐酸滴加至73g时,气泡不再冒出,此时称得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80.6g。

试计算:

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            g。

⑵该厂生产的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