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试卷-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题文)判断以下几项内容中,哪一项是自然资源?(    )

A. 皮革    B. 木鱼    C. 飞机    D. 野鸭子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非再生资源的是:(    )

A. 空气、森林、煤炭、太阳能    B. 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C. 煤炭、铁矿、石油    D. 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 北方多,南方少    B. 冬春多,夏秋少

C. 东部多,西部少    D. 绝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丰富

2.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是(    )

A. 春夏多,秋冬少    B. 夏秋多,冬春少

C. 秋冬多,春夏少    D. 春秋多,夏冬少

3.大部分位于缺水带的省级行政区是(   )

A. 北京    B. 上海    C. 新疆    D. 西藏

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主要受(    )

A. 地形的影响    B. 季风气候的影响

C. 人类活动的影响    D. 陆地面积大的影响

5.下列有关水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 我国水资源不仅空间分布不均匀,而且时间变化也很大,且一半以上的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

C.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很大,而工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不大

D. 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不存在缺水现象。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我国的节水标志是(    )

A.     B.     C.     D.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题文)目前能缓解干旱地区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

A.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 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 对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用于灌溉,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D. 减缓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原因是:(    )

A. 回收利用电池金属外壳    B. 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C. 回收利用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D. 防止电池中汞、镉等金属污染土壤和水源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

A. 所有自然资源都占世界前列    B. 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C. 总量多,人均占有量也多    D. 总量少,人均占有量少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题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时方法正确的是:(   )

A. 只利用可再生资源    B. 为了保护资源,尽量少开发利用

C. 最好不利用非可再生资源    D.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题文)该地区耕地比重过高,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沙漠化    B. 酸雨    C. 全球气候变暖    D. 水土流失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对我国土地资源描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没有后顾之忧

B.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丰富

C. 我国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

D. 我国难利用的土地资源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多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建设节水型城市的主要途径有:( )

① 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② 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

③ 在山区修建大型蓄水工程。   ④ 适度提高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

⑤ 对市民进行节水教育使市民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A. ①②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读 “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土地资源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 A——草地    B. B——水田    C. C——林地    D. D——旱地

2.该图中A和B的分界线接近(     )

A. 秦岭、淮河一线    B. 半湿润与半干旱的界线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D.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3.该图中A区域年降水量范围(      )

A. 1600mm以上    B. 800mm以上    C. 400mm-800mm    D. 400mm以下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农业生产中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气候变化    D. 土壤性质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季风区水资源的年际变化都比较大。降水量越大,降水时间越长,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就越小,下列河流水资源年际变化最大的是(    )

A. 珠江    B. 长江    C. 钱塘江    D. 辽河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南多北少,这主要是因为(   )

A. 南方河流较长,北方河流较短    B. 南方河流无结冰期,北方河流有结冰期

C. 南方河流含沙量小,北方河流含沙量大    D. 降水量南多北少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主要有(   )

A. 跨流域调水    B. 防治水污染    C. 兴修水库    D. 节约用水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读下边的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1.漫画所反映的情况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 土地荒漠化    B. 全球变暖    C. 臭氧层破坏    D. 酸雨污染

2.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主要发生于我国的(      )

A. 长江中下游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南沿海地区    D. 东北和西南地区

3.以下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用耕地建设开发区,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B. 积极开垦荒地,增大耕地面积

C. 城市建设可以大面积占用耕地    D. 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草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读漫画“水患感思”,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的是对_______资源破坏,这种破坏对山区来说,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

(2)这种破坏对河流产生的影响是___     ____,造成的后果是_____  _灾害严重,为尽量减少该灾害的发生,对上述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  ______。

(3)你认为怎样做才能达到该资源与人类的协调,既保护了环境,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阅读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材料,分析回答:

社会各界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确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适应西北、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⑴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南丰北      ,这属于___(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解决这类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        调水等。

⑵ 读图观察,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是将___ (河流)的水调往____ 平原地区解决该地区缺水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随着长江工业带的发展和长江航运价值的进一步加大,应该注意        __   ____等问题;而西线工程是从长江的上游把水调到黄河的上游,是为了解决________地区的缺水问题。其实许多人都明白___  __比调水更重要,这才是解决缺水最有效的方式。

⑶ 三峡水电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试从地势、河流的落差和水量等方面分析长江三峡水能资源及其丰富的原因。

①地势和河流落差:_______                                          ___________;

②水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具有多种功能,其重要功能之一是:(     )

A.解决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      B.解决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

C.解决我国人水供求过剩的突出矛盾    D.解决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5)21世纪是“水的世纪”,人人都应节约用水,下列不属于节水的是(     )

A、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B、推广节水器具C、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D、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二、解答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题文)看图下图,完成问题。

⑴左图中是矿产资源,此类资源属于         (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开发__________来代替。

⑵中图是________(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人类利用该资源进行                   等。

⑶右图中的资源属于      田,主要分布在         区(干湿区)。由于破坏严重,国家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_______”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