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题文)以下四句话,可以用于描述三江平原的是                   (  )

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关于我国东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气候冷湿,长冬无夏    B. 降水多集中在冬季,地表积雪时间长

C.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D. 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向西递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区是     (    )

A. 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B. 辽宁省中南部地区

C.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    D. 哈大线沿线地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  (    )

A. 沿海地区    B. 沿边地区    C. 交通干线沿线地区    D.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关于东北地区主要工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中心,形成了动力机械基地

B. 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了运输机械制造基地

C. 以哈尔滨、沈阳为中心,形成了石油工业基地

D. 以哈尔滨为中心,形成了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关乎国家安全,因“黑土地”而著称的商品粮基地是 (  )

A. 成都平原    B. 江汉平原    C. 三江平原    D. 鄱阳湖平原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景观照片中,在东北地区可以见到的是 (    )

A.     B.     C.     D.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地理现象,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无直接联系的是           (    )

A. 夏季温暖短暂    B. 地表积雪时间长

C. 矿产资源丰富    D. 冬季河流结冰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地理景观与对应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

A. 水乡泽国--华北平原

B. 沙滩椰林--西双版纳

C. 林海雪原--大兴安岭

D. 山青水碧--黄土高原

 

二、选择题组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读“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长白山植被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为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B. ②为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C. ③位高山苔原

D. ④终年被积雪覆盖

2.图中人所在的山体的一侧是山体的(  )

A. 东南侧    B. 西北侧    C. 东北侧    D. 西南侧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下图是沿某纬线大兴安岭两侧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有关乙地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受气候限制,农作物一年一熟

B. 受土壤限制,只宜种植水稻

C. 受地形限制,只宜发展畜牧业

D. 受市场限制,只宜种植甘蔗

2.有关甲省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 ② ③三地依次出现的自然景观是荒漠--荒漠草原-- 草原

B. 东部多为定居放牧,西部以游牧为主

C. 与俄罗斯、蒙古、朝鲜为邻

D. 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读东北地区某地的统计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1.① →②阶段,该地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是                              (    )

A. 森林面积广大    B. 年降水量增加    C. 河流含沙量减少    D. 生态环境恶化

2.① →②阶段,该地粮食总产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

A. 退耕还牧    B. 毁林开荒    C. 人口增长    D. 生产落后

3.② →③ 阶段,该地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采取的重要措施可能是           (    )

A. 退耕还林    B. 疏通河道    C. 开垦沼泽    D. 开采山林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某地区宜农荒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黑河市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限,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最高限。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劳动力平均有近2067公顷耕地。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

1.图示地区发展发展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是               (    )

A. 农田基本建设好    B. 土地资源丰富

C. 降水丰沛    D. 物种丰富

2.图示地区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

A. 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B. 由西向东减少    C. 由北向南减少    D. 由西向东减少

3.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的制约条件是                             (    )

A. 劳动力缺乏    B. 灌溉水源缺乏    C. 热量不足    D.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

4.黑河市由“种稻禁区”到“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主要原因是        (    )

A. 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 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C. 全球气候变暖    D. 大棚农业的推广

 

三、解答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读“我国东北地区地形及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地形区名称

山脉:①                        。③              

平原:甲            、乙           、丙              

(2)①山脉是我国            高原和         平原的分界线。

(3)在甲 乙 丙三地中,人口相对稀疏的是               

(4)下列两幅图景观中,A图位于          ,B图位于          。(填写省会城市名称)

              A                       B

(5)在甲 乙 丙三地中,玉米种植集中在                                ,甜菜生产集中在                               

(6)图示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大致是                                         

(7)受纬度位置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               不足。

(8)简述东北地区冬夏季的盛行风行及降水的差异。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东北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富。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山脉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试列举一例。

                                                                         

说出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低,是从纬度位置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沈阳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分析辽河的水文特征。

                                                                         

(5)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地位不断下降。请你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6)据图分析辽中南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读图,完成相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山脉①       ;河流②           ,

河流④       ;城市⑤           ;

邻国⑥        

(2)B地形区是      ,

主要农作物有                           

(至少写出三种),这里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分析这里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                 

                                                                   。(写出三条)。

(3)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为了保护沼泽湿地,国家在③处建立了            

(4)由⑤向南直至大连港的铁路线是    。总结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