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玉林市2018年春季学期八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一节区域特征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符合对南方地区描述的是(  )

A. 四季有花常见雨    B. 旱地麦浪泛金黄

C. 大漠黄沙驼铃响    D. 青稞美酒飘哈达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造成甲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

A.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B. 位于第二级阶梯上,海拔较高

C. 纬度位置较高    D. 北回归线经过,森林覆盖率低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关于南方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濒临渤海和东海

B. 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

C.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D. 这里植被常绿,在湿热的环境下发育了红色的土壤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与南方地区相对应的是(  )

A. 湿热的红土地    B. 黑土地和黄土地    C. 广袤的土地    D. 高寒的土地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地形名称中,全部位于南方地区的是(  )

A.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东南丘陵

B.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长江中下游平原

C. 小兴安岭  塔里木盆地 横断山脉

D. 天山山脉  内蒙古高原  四川盆地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题文)南方地区地跨我国地势的(   

A. 第三级阶梯    B. 第一、二级阶梯

C. 第二、三级阶梯    D. 第二级阶梯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鱼米之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位于15°30°N的纬度上    B. 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C. 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D. 四季气温均在0℃以上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学习了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贝贝整理了一下笔记,其中,有一项有误,请你帮他找出来(  )

A. 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B. 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C. 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D. 南方地区地形较为单一,以平原为主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是(  )

A. 高原、平原、山地    B. 高原、山地

C. 平原、丘陵、高原    D.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丙地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

A. 土壤因素    B. 地形因素    C. 水源因素    D. 气候因素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造成甲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

A.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B. 位于第二级阶梯上,海拔较高

C. 纬度位置较高    D. 北回归线经过,森林覆盖率低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制约甲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

A. 光照条件    B. 地形条件    C. 科技条件    D. 水源条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北方地区的气候多为(  )

A. 高原气候区    B. 温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我国江南“鱼米之乡”雨水丰沛,主要受惠于(  )

A. 季风气候    B. 地形复杂多样    C. 地势西高东低    D. 领土面积广阔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南方地区的主要植被是(  )

A. 常绿阔叶林    B. 针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热带雨林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有关图中甲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    B. 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C. 大致地处广东省与湖南省交界处    D. 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①处河流类型为______,最终汇人______.(  )

A. 外流河  南海    B. 外流河  东海

C. 内流河  南海    D. 内流河  东海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A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 壮族    B. 傣族    C. 瑶族    D. 黎族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关于南方地区地理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北以秦岭淮河为界与北方地区相连

B. 西以青藏高原为界与青藏地区相邻

C. 东临黄海、东海和台湾岛以东太平洋海域,南临南海

D. 大致位于100°E125°E和20°S34°N之间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小明的家乡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那里有孙悟空的“故乡”花果山,他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一区域(  )

A. 西北地区    B. 北方地区    C. 南方地区    D. 青藏地区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列地形区都位于南方地区的是(  )

A. 四川盆地  华北平原    B. 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土高原

C. 云贵高原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下列省份全部位于南方地区的是(  )

A. 江苏、河南、山东、湖南    B. 浙江、福建、贵州、广东

C. 四川、江苏、湖北、海南    D. 安徽、江苏、浙江、福建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A. 四川盆地    B. 长江中下游平原    C. 云贵高原    D. 东南丘陵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南方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但不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B. 南方地区中西部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C. 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

D. 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下列省会城市位于长江沿岸的是(  )

A. 合肥和长沙    B. 南昌和武汉    C. 武汉和南京    D. 南京和成都

 

二、解答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____(省区简称),②_____特别行政区,③_____山脉,④____省。

(2)深圳工业以__(轻或重)工业为主,其中制糖工业的原料是__(甘蔗或甜菜)。

(3)受_______因素的影响,台湾岛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部。

(4)根据图中信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台湾布袋盐场晒制海盐的有利条_____。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是___________(山脉),B是___________(河流)。

(2)甲是___________省,该省约80%的人口祖籍为___________省,上述两省之问大宗货物往来最适合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3)甲省东部濒临______(大洋),该省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地处_______, 地壳比较活跃。

(4)甲省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江水系图(如图)。

材料二 自今年3月份到5月底,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平均降水量为193.8毫米,较常年同期(410.4毫米)偏少52.8%,而与此同时,该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7℃,从而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并且也造成湖南、江西、安徽等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给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带来重大影响,此次干旱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水循环异常造成的。

(1)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季风主要来自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为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三峡水利枢纽进行多次开闸调水,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发电、航运、灌溉等。

(3)长江发源于M______(山脉),注入N_______海,是我国第一长河。

(4)支流①是____________, 城市②是_____________。

(5)能源是国民经济的战略物资,针对目前南方地区出现的“电荒”问题,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任回答二点即可)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读“南方地区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南方地形以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

(2)南方地区包括_________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_________地区.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读“我国南方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矿产地:①________锡矿,②_________钨矿。

(2)山脉:E _______ , F ___________

(3)主要河流:M _______, 经济特区G_________。 

(4)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

(5)南方地区缺乏煤、石油等能源矿产,请你写出几种解决的措施(至少两种)__________.

(6)南方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请从农业、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南方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_______.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