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山东广饶英才学校五四制初二上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头顶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高原上摆摆尾”是对我国疆土四至的描述,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

B最南端——新疆帕米尔高原

C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

D最西端——南海南沙群岛的西沙群岛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对我国位置优越性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各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B辽阔的海域,便我国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C陆地疆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我国与众多陆上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D我国领土全部位于北温带,温和多雨,利于农业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读下图,回答:关于图中四个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濒临南海

B.省位置最偏南,我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位于该省

C.省简称鄂

D.省是我国的黑龙江省,它同俄罗斯和蒙古两国为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依次是

A台、闽、赣、贵

B台、粤、桂、滇

C台、琼、滇、藏

D滇、贵、粤、台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第六次普查总人口数变化图”,据图可知,与往年相比近10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

A人口总量已经停止增长

B人口总量仍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

C人口总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D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我国人口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目前突出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B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是从云南省的黑河到黑龙江的腾冲

C我国平均人口密度大于世界平均水平

D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东、西部面积和人口比较图,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东部面积比西部大

B西部人口比东部多

C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D西部人口密度大,东部人口密度小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我国少数民族与其文化特色组合正确的是

A壮族—孔雀舞

B回族—开斋节

C满族—雪顿节

D藏族—泼水节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对于我国民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北、西南地区

B.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图中四地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甲地雪山连绵

B乙地年降水量可能为680毫米

C丙地较为干旱

D丁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关于下列山脉两侧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山脉两侧有我国最大的高原和最大的平原

B②山脉南侧是亚热带,北侧是暖温带

C③山脉是四川省和湖北省的分界线

D④山脉南侧为半干旱区,北侧为半湿润区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下面哪个主要地理分界线最接近

A1月0℃等温线

B400mm等降水量线

C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D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A河B河两条河流说法错误的是

AA河注入渤海,B河注入东海

BA河水能集中在中下游

CB河易洪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DA河下游形成了“地上河”

2.漫画中的A.B两河的对话,说明B河近年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A河水断流较长

B洪涝灾害频繁

C水土流失加剧

D水体污染严重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夏季,我国日均温最低的地区

A.东北平原

B.吐鲁番盆地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如何实现山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山区风景秀丽,开发生态旅游

B砍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业

C大量砍伐林木,以满足市场需要

D山区急流水能丰富,积极建设水电站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于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山区面积较小

B地表形态比较单一

C平原面积比重最大

D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地形类型是平原和丘陵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读下图回答,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主要来自

A.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B.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C.印度洋的东南季风

D.太平洋的西南季风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列山脉走向大体一致的是

①阴山山脉②太行山脉③天山山脉④贺兰山⑤南岭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A山脉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BB山脉是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分界线

C黄河依次流经图中的青、甘、宁、内蒙古、晋、陕、豫行政区

D图中所示河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凌汛”和“地上河”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小明乘火车呼和浩特(内蒙古高原)出发到新疆去旅游,他在旅途中能见到的自然景观依次

A草原、荒漠、森林

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森林、草原、荒漠

D荒漠、草原、森林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我国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北属于湿润地区暖温带

B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中温带

C四川盆地属于湿润地区、亚热带

D海南岛属于湿润地区、亚热带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大兴安岭,雪花飘飘;长江两岸,柳树发芽,;海南岛上,鲜花盛开。”这是王先生在外地出差一周时间拍下的三张景观照片的描写,景观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

A我国跨经度广

B我国跨纬度广

C我国地形复杂

D距海远近不同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下列对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河水的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

B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

C自北向南河流汛期逐渐缩短

D开发长江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水能资源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齐鲁晚报》2011年12月24日讯:受强冷空气影响,从25日期山东全省开始出现大规模降温、降雪天气过程,降温幅度可达10℃左右,预计26日夜间到27日,全省大部分地区阴有小雪,这种灾害性天气

A台风

B洪涝

C干旱

D寒潮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读“中国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①           。

地形区:⑤     盆地⑥     高原⑨     平原

省级行政区:⑧           。

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国家)      ,B(国家)      ,D      海峡,E     海,F      岛。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左图中箭头所示的风是____(冬/夏)季风,判断理由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风向是___________(偏南风/偏北风)。该图显示出我国气候特征之一:气候显著。这一季节,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写出两例)、。

2.右图中甲、乙两种气候类型中一月气温低于0℃的是____地。甲、乙中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______。甲的气候类型是气候,左图中的②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甲/乙)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读“北京,武汉、广州和哈尔滨四个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所代表的城市名称B     D     

2.从图上的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四座城市1月份气温差异比7月份     ,反映了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四座城市7月份气温都超过   ℃,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

3.通过对四城市降水的判读,可看出降水主要集中在   季,南方的降水量比北方   ,南方的雨季比北方 

4.据图分析北京的气候特点     

5.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降水的总趋势是  

6.四座城市中,纬度最高的是    (填城市名称)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读下图“我国沿北纬32°纬线地形剖面”,完成下列各题:

 

1.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的特点   分析中国地势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③    

3.B阶梯的地形以        为主。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长江黄河哺育了两岸的人民,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黄河共同发源的地形区是_______高原,共同流经的省           .

2.图中两条大河的流向受地势影响大致流向是     ,

3.图中A.B.C三个河段,易发生凌汛的是     ,

4.黄河B段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主要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长江中下游航运价值较高,有“_____________”之称。

6.黄河中上游的分界点是     ,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是      ,

7.目前我国启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长江和黄河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流域面积增大

B.水能蕴藏量增加

C.河流含沙量减少

D.河流径流量增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