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回奢。”然而,当今“舌尖上的消费”令人触目惊心。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多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刻不容缓。为此,中央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一系列规定,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严查餐桌浪费。近来,民间也掀起了一场拒绝“剩宴”的“‘光盘’行动”,倡议大家珍惜粮食,杜绝身边的浪费。 (1)结合材料一,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角度,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10分)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做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从《文化生活》“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谈谈如何才能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8分) 材料三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任由奢靡之风蔓延,必然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甚至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启示。(12分)
|
|
(14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人这样评价:科学发展是党理论创新的结晶,彰显了党的理论自信,也展示了党的理论之美。 材料二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留住美丽村庄。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人文特色日渐消退,甚至正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何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国大地成了人们的期盼。 (1)结合材料一,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角度,分析科学发展观展示的“理论之美”。(8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国大地”的理由。(6分)
|
|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6月6日至8日,《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的新未来”。成都是继新加坡、巴黎、华盛顿、上海等城市之后,全球第12个举办这一“财富”会议的城市。财富全球论坛聚焦全球经济最热门的话题,汇集各国领袖、企业巨头和学界权威。展示高端人士对问题分析和提供答案的能力,被称为是全球经济权威人士比赛前瞻和预测能力的奥林匹克大会,它不仅有财富智慧的碰撞,也为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升主办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形象提供了契机。成都作为“文化之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理应抓住这一机遇,让世界了解成都,让成都融入世界,有力推动成都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成都应如何抓住财富全球论坛的契机以实现新的发展。
|
|
当前,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做到改革不停顿。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改革是解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 A.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
|
苏格拉底有个著名的三段式推理:“凡是人都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下列说法与此三段式推理所体现的哲理相近的有 ①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②数列2 (n—1)与10的关系 ③单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
|
下边漫画反映的哲理主要是
①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对立 ②矛盾双方的相互融合和趋同 ③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转化 ④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变化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
用火箭将太阳能电池板发射到太空,太阳能电池板在太空发电,再将产生的电能转换成微波传回地面,并重新转换为电能。目前,科学家已建成一座太空太阳能发电实验设施,其用途主要是验证通过无线方式远距离输送能量的可行性。这表明 A.超越现实的科学构想源于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B.符合客观规律的构想能精准应验发展的现实 C.实践科学构想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D.科学实验推动人类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提高
|
|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我们党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认识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而深化的。这一过程体现了 ①理论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是推动认识变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下列对漫画的哲学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①认识角度不同,人们对事物价值评价和选择也会不同 ②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来决定的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发挥主体因素的调适功能对人们实践活动有重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
老子基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观,提出均贫富的思想,并对当时社会“损不足奉有余”的“人之道”予以谴责。他告诫统治者“物或损之而益”,若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反而有益于统治地位的巩固。上述观点 ①否认“人之道”与“天之道”的斗争性,倡导“人之道”效法“天之道” ②承认“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同一性,希望统治者遵行天道来治理国家 ③提出“物或损之而益”这一思想,承认“损”与“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④反对统治者“损不足奉有余”,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体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