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题

 材料一: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理念。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谁都希望为建设美丽中国留下精彩的一笔。

(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如何处理建设“美丽中国”中出现的问题。(8分) 

(2)从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角度看,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个人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9分)

 

 材料一: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材料二: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材料三: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9分)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城镇化建设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12分)

 

“少封路、少扰民,多服务、多造福”,不仅是领导者的垂范,更应成为执政者的共识,加以制度化和常态化。其哲学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群众利益的满足是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判断官员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是否正确,主要看它(    )

①是否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是否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11年12月1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指出,“很多地方领导一换届,树也跟着换届。”“领导换届树也换届”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要杜绝“领导换届树也换届”的现象,让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明确权力是用来为公众服务而不是用来为自己谋取政绩利益的。“领导换届树也换届”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这说明(    )

A.价值观是一个政治概念,属于政治范畴

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阻碍作用

C.价值观人人都有,但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

D.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建设和谐世界决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其间充满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这反映了(    )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B.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

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诞生于50年前的户籍制度,通过户口管理把城里人和农村人严格区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发展,这种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了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

A.是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有助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说明只要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这启示我们要(    )

①立足实践,坚持实事求是        

②利用条件,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

③自强不息,不断砥砺自我        

④审时度势,完全弄懂后再改造事物

A.①②              B.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根据1938年“孙家口伏击战”和“公婆庙惨案”写了《红高粱》,以自己生产队里一个单干户为原型构思了《生死疲劳》,以自己的堂姑为原型写成《蛙》。这体现了(    )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③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④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    )

①基于历史评价的标准是主观的               

②其目的是将两个时期辩证地互相否定

③是因为发展阶段虽不同但是本质相同

④坚持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 ②④

 

共704466条记录 当前(61384/70447) 首页 上一页 61379 61380 61381 61382 61383 61384 61385 61386 61387 61388 6138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