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对“协商民主”的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①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 ③协商民主有利于通过对话、讨论等过程使立法和决策更科学 ④协商民主有利于推进民主监督,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
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中,要求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作出立法解释等有关立法的议案占总数的98%,这反映了 ①人大是法律监督机关,可以监督法律的贯彻落实 ②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推动民主立法、科学立法 ③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迫切要求 ④人大代表行使立法权,积极促进民主的法制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
2013年3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把反腐倡廉推向深入,坚持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下列属于反腐“紧箍咒”的是 ①科技与教育 ②民主与法制 ③舆论机关与政协机关 ④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
|
依据《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意见》,北京市政府拟用五年时间(2012~2017年),以科学配置权力为主线,逐步建立规范权力运行的三大体系,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此举将 ①缩小政府职能范围,规范权力运行机制 ②明确政府职能职责,提升权力运行效率 ③强化权力制衡机制,削弱政府行政权力 ④健全制约监督机制,有效防范廉政风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
2013年10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就上诉人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作出二审判决,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在薄熙来案公开审理和宣判过程中,薄熙来的辩护权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并且通过微博、视频等渠道,真实展现在公众面前,使公众得以了解案件全貌,体现了既要惩治犯罪,更要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法制文明的进步。材料表明 ①我国民主具有真实性 ②我国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我国公民享有知情权和提案权 ④生存权、发展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
菲律宾在我国南沙中业岛 (菲称派格阿萨岛)建立的幼儿园已经正式“开园”。这种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有人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发动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公民参与此次活动是因为 ①游行、示威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②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③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对公民政治素养水平的检验 ④参与政治实践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2013年3月24 日,铜陵市铜官山区阳光社区、天井湖社区分别举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数千名选民冒雨参加投票。与其他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不同的是,这两个社区换届选举候选人都是由居民“海选”产生,这在安徽省尚属首次。(注:“海选”指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并根据提名得票多少确定正式候选人)。关于这次选举说法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②充分考虑了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③是基层民主自治的深刻体现 ④这是公民真正行使选举的突出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
|
2013年10月中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为3.2%,通货膨胀有抬头迹象。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稳定物价,政府可以: ①大力扶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物价 ②加强经济干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物价 ③完善宏观调控→健全价格监管机制→打击恶意囤积→稳定物价 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补贴→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稳定物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 ①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由城市兼并农村 ②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收入 ③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④改变农村集体经济性质,全面推行“家庭农场”经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
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是基于: ①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②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靠市场,政府的作用是次要的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任务在于去“行政化”,实现“市场化” 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要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