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发展生产脱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工程,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根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①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 ②致贫的原因多样,印证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③脱贫的任务艰巨,要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 ④脱贫的时间紧迫,必须超越历史条件,创新扶贫开发新路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2016年3月,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以高超的运算能力和缜密的逻辑判断,4:1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针对人工智能最终将取代人类、控制人类的担忧,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认为:“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赢家都是人类。”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 ①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获得了重大突破 ②人工智能是一种与人类思维相平行的认识主体 ③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物化,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 ④人工智能获得比赛胜利实质是人类实践水平提高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成功,离不开她对中华古代中医药成果的继承,离不开她学习借鉴西方医学的现代萃取技术,离不开她几十年来的反复试验、不懈钻研,离不开祖国和人民为她提供的科研条件......她的成功,证明了 ①新事物的发展源于对旧事物辩证的否定 ②正确认识的获得要经过“认识——实践——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中西医作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医学的进步 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如今“延迟退休”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观察漫画,得出的哲学结论是
①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③政策的制定受制于经济发展、人口素质等因素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决策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多层次的政策制定、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案与评价方式、教学模式及质量改进等教育全过程。这说明( ) ①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④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到2013年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是 ①社会意识要反映社会存在运动变化的必然要求 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调整的必然要求 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要求 ④调整利益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表现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
|
最近,由意大利与瑞士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开发了一款可以通过脑电波控制的替身机器人。该机器人通过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完成对脑电波信号的处理与分析。它不仅可以通过软件来识别各种运动控制命令,还能主动避开障碍物,灵活性很高。即使肢体运动不便的人也可以通过轻松操控它来照顾自己、与他人交谈等。这项技术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 ①未来机器人有可能代替人从事精准的实践活动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③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表明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错误意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述决策的哲学依据是 ①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应当扬弃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和动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
新一轮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 ④农村体制变革坚持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