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1/50……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完成23-24题。 23.弘扬“工匠精神” 时代价值在于 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为了好评,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战争与和平作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水源。”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理解,符合上述观点的哲理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和事物发展的进程 ④关键部分的作用对整体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制度自信” 问题是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信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这主要表明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发展,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抓住主流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相同的有 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 ②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③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 是事物存在的根源 ④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认为: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来看待文化差异,将其视为一种自我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文化的多样性。由此可见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坚持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才能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 ③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要充分借助外来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为了推动区域内教师的交流轮岗,教育部进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 管理改革。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公示了全国十九个示范区的名单。“县管校聘”这种模式现在示范区试行,2020年在全国落实推广。此项改革的实施 ①旨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④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面临着社会变革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产生断裂,导致现代社会陷入困境。使传统文化摆脱困境的方法是以传统文化为本,借鉴现代性进程中的先进经验及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塑造 。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这一要求体现了 ①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②遵循“普遍-特殊-普遍”的方法解决问题 ③承认、分析、揭露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④把握对立和统一是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是今年最热经济关键词。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调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 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实现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