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哲学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望梅止渴——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②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③先入为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颜色是物品的一种属性,却被赋予了各种文化含义,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红色很受国人欢迎,代表着吉祥和好运。也有很多人喜欢蓝色,认为这是一个平静又引人幻想的词语,让人联想到天空、大海、爱情、忧伤、无限。人们对颜色的“情感反应” ①意味着颜色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具有客观性 ②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体现了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的统一,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包含着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具有差异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
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这种精神 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征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
《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 ) A. 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B. 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C.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 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
|
“五福临门”是中国人常提及的祝福语。五福源自《尚书•洪范》,是古代中国人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而当今我国人民的五福追求有所变化,如爱国、富强、和谐、敬业和友善。这一变化: ①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体现 ②是把时代精神注入到传统文化之中 ③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说明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完全不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某市为推进垃圾分类,实施了小手拉大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一二三工程”,即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两个家长,影响三代人,普及全社会。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教育是做好垃圾分类的关键 ④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
乡村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上面往往附着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记录着沧海桑田,见证着物是人非。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他的推进,乡村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保护乡村老地名是基于 ①老地名积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②老地名是当地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老地名对守护人的精神家园有重要意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2016年7月,《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正式施行。党的问责工作是由党组织按照职责权限,追究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失职失责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解读《条例》时指出“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条例》的施行 ①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再次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政治信号 ②确立了党的执政地位,提高了党治国理政水平 ④完善了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保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划定了“底线”“红线”,尺度更严、标准更高旨在 ①增强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加强党队伍建设 ②加强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维护对党的忠诚 ③牢记党的宗旨,认真履行管理国家事务的职能 ④严肃党纪党规,加强党性教育和提高执政能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之所以要依法行政,是因为( ) ①依法行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②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③我国的法律法规是由政府制定并实施的 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由法律授予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