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有“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之誉”,是先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 ①巩固和强化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一致认同 ②推广和传播了中华文化,彰显世界文化多样性 ③促进和助推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④完善和丰富了国民认知,增强了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第十三届全运会吉祥物“津娃”,脚穿虎头鞋,身系红绸带,手举火炬棒,迎面奔跑而来,显得虎虎生威,又寓意着红红火火,映衬出团结奋进、欢乐祥和的景象,从它的主题形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这表明 A. 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可以绽放其独特魅力 B. 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发展‘ C.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 与流行元素融合是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
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从互联网上搜索和下载自己喜欢的文章、视频来阅读和学习。这表明( ) ①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大众传媒始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 ③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
|
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近年来却无奈发展逐渐式微。漫画家林政德把昆曲元素融入动漫,通过动漫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昆曲文化。其创作的3D昆曲动画片《粉墨宝贝》,老少皆宜,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②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③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 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
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然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的印刷术,阿拉伯的数学文化也得到了相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在人类很长的历史中( ) A. 文化从产生时就处于传承与创新的状态 B.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 古代的商人们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D. 不同的文化既有冲突又有共处,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
|
我国地名文化源远流长,比如武汉市一元路、二寨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等地名,承载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给子孙后代以精神熏陶。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传承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这是因为这些老地名 ①作为重要的文化遗存,能够与当代人生活及精神需求对接 ②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④营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
龙泉青瓷,以釉色、釉面开片和造型取胜的审美追求,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在继承青瓷传统静雅之美的基础上,偕鉴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形式,开创了器形小巧的端庄大气之风,备受市场青睐。这说明 ①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③艺术创作应立足予满足市场需求 ④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作的根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奇幻巨制大片《捉妖记》上映十一天,便成功拿下《泰囧》(12.68亿元)稳坐了两年半的国产电影冠军之位。此电影根据中国神话故事改编,构建了一个人与妖共存的奇幻世界,将水墨山水中国风元素和妖的形象创新结合。结合最新的国际网特效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一道文化大餐。《捉妖记》获得高票房的原因在于 ①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②科学技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积极创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
|
记忆中,爆米花是道流淌的风景线:一个简易的小火炉、手摇吹风、旧式葫芦形的铸铁炒锅中间粗两头小,一头还连着一块压力表、自制的长筒麻袋……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手艺己经渐渐消失,但是依然被人们眷恋和守望。当下,要守住老手艺,应该 ①将老手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 ②让老手艺能对人产生持久的影响 ③老手艺承载着民族情感 ④培养老手艺传承人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
2016年我国有多个申报项目列入世界有关名录,包括 ①“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福建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③湖北神农架被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④中国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