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和”体现一种圆融一切的状态:老子讲“天人合一”,儒家讲“中正平和”。而在今天,“和”更是对人与自然一种和谐关系的期待。这体现了( )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火炬 C. 传统文化具体内涵保持不变 D. 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因时而变
|
|
(题文)如图漫画《交流》蕴含的道理是( ) 如图 ①网络文化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②科技进步影响人际交流与文化传播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④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除了戏骨们的演技备受好评外,该剧的台词也十分的犀利讽刺。但是,细心的观众发现有些台词表述是错误的,请选出你认为表述错误的台词 ①李达康:“推动文化创新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因为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祁同伟:“什么是爱国,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是抽象的。” ③陈清泉:“我们好多的同志对外来文化还存在着偏见,既然尊重文化多样性,那就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嘛。” ④高育良:“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还应该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
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对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又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从文化角度阐述和传播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这表明: ①传统思想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
|
近年来,由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综艺类栏目,一改以往文化栏目“踩在浮云上,不接烟火气”的说教方式,将观众的视野重新聚焦,在轻松活泼的综艺气氛中将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般传递到观众的心中,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启了新的篇章。这表明文化综艺类栏目 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 ②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文化知识 ③易于引导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④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这是基于教育 ①是实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途径 ②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
|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一经开播便红透大江南北。节目中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优秀古典文化通过现代传媒包装,让人们在唯美设计中领略诗意人生、获得心灵享受。娱乐化的活泼形式一改过往观众对此类节目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把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牢牢系在电视屏幕前。这表明( ) ①文化为人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食粮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④通俗文化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
(题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2017年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强势回归,为新春佳节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圈粉”无数,是因为 ①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②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载体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古典诗词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基因 ④古典诗词寄托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几千年来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①有利于我们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②是全世界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全面认同 ③承载着激励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④说明传统文化越来越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
在杭州峰会的文艺演出中,传统戏曲与小提琴共鸣的《梁祝》、中国鼓与大提琴对话的《高山流水》、漫声讴歌的江南小曲《茉莉花》、世界经典的水上芭蕾舞《天鹅湖》……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这表明 ①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②各国文化既有民族个性又有世界共性 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④不同文化交流和借鉴能够推动文化创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