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冬  至

⑴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风迎面而来,让我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我所置身的这个城市冬日尚暖,对此我该感到幸运。

⑵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冬日尚暖,到底还是冬日。

⑶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⑷于是,我们回家。

⑸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⑹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无论以何种形式,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得多么遥远,去到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发的那一条河里。于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⑺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乱乱地,总也理不出头绪。

⑻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地难以言表,一样地不容亵渎,一样地足以耗尽一生,一样地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一个向上向着无穷,一个向下向着唯一?

⑼在我看来,“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永不回归。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如此恒定?

⑽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但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完全拥有这些——我们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增加,我们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增长,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终有一日,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属于我们这个家庭的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我们从年轻时憧憬四海为家到年老时信奉同族同根,无论我们置身何处,无论我们的身体曾经多么自由,无论我们的精神曾经多么狂野,都无法斩断那一脉恒定的根须。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⑾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日子很冷。万物休眠。人心沉静。

⑿此后,日照该一日一日长了,春日该一天一天近了。

(取材于筱敏同名散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冬至”为题,既指向文中所写的具体节气,又关联着文中念家思归的情感。

B.作者感慨“日照毕竟是短了”,缘于冬日远离了太阳、万物零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

C.第六段中夜饭的爆竹以团圆的烛火为背景,则有冬日里聚拢人气、共度冬节的意味。

D.第九段中写风、流水、足踪、羽翎等,意在表明它们与“叶”一样,最终未必归根。

E.作者在敏锐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心理,其感悟引人深思。

2.从全文来看,第⑸段写“各种生物回家”有何作用?(5分)

3.第⑺自然段作者说“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这里“很困惑的事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6分)

4.作者说:“叶落归根”,说的“更是回家的事情”。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叶落归根”的认识。(10分)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1.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别君去兮何时还?                ,须行即骑访名山。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6.有志与力,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语言表达(12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海明威有一个“冰山理论”。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小说《桥边的老人》结尾处这样写道: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老人的两句话仅一词之差,比较它们的含义,展开想象,分别写一句老人的心里话。

(1)“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               

(2)“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作答。(4分)

“海选江城最美街景”活动,成为江城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数万名读者、网友踊跃推荐街景照片;一批批探街团出动寻访三镇美景,热心读者、网友还把“最美街景”带进社区和校园;光谷步行街、百步亭社区争办拉票会,“照片墙”上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让参观者纷纷感叹“原来武汉这么美!”;9天时间,52万余人次参与50强海选投票……这些参评的美丽街景,有抬头见景的武汉大道、沿江大道,有深藏不露的同兴里、坤厚里,有繁华的光顾步行街,有让人心旷神怡的东湖环湖路……

为这一消息写一段编者按。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生动,字数不超过80字。

3.观察下面环境库茨曲线图,描述曲线所解释的内涵。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字数不超过60字。(4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回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的传统。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曾经在中国流行,它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西方中心论”。

B.“西方中心论”关注的只是西方的现实和历史,而“全球史观”则侧重于关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C.“全球史观”认为,“西方中心论”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历史成就。

D.“全球史观”有助于破除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痼疾,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全球史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为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B.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明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以“全球史观”的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中国就代表着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

C.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30年的发展令西方人刮目相看,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开始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宿命,只有依托中华文明才能构建和想象未来的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应聚焦这一国家或地区本身,考察它的哪些历史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B.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C.早在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常繁盛。如今中国崛起,中华文明再次为世人所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释: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第二联中的“寒涧”一词有什么作用?(4分)

2.作者借“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举例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6分)

 

题型:作文题
难度:中等

作文(60分)

近年来世界各地灾害频发:2008年中国发生冰雪灾害、汶川地震,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引发核辐射危机……

在这些灾难面前,我们可能有过震惊,有过恐惧,有过悲伤,有过感动,有过思考……

请以“灾害带给我们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题型:语言应用
难度:中等

仿照下面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再写两个句子,必须符合文段主旨。(6分)

阅读屈原,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                                                        

                                                                           

这些思想、文化的传承也铸就了中国文化,也正是这种吸收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题型:语言应用
难度:中等

介词“被”正突破传统语法的局限,成为一时热词。例如:广州到武汉的高铁票价最低490元,而最便宜的快车硬座只要129元,临客更低。但高铁开通后,普通车减少,对农民工来说,合适的车票反而更难买了,他们只能被“高铁”。又如:人事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有人惊呼“被就业”。此外,还有“被加薪”“被幸福”,甚至“被自杀”等等。

请揣摩以上“被”字的用法,解说“被”的意义及使用者的心态。(5分)

 

题型:语言应用
难度:中等

请根据下列文字概括我国自主研发磁浮列车的优点。不超出20字(4分)

最近,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列车成功通过了室外实地运行联合试验。列车采用的是常导电磁吸引力控制悬浮原理,运行中列车时速在80—160公里之间。由于磁浮列车是在路轨上悬浮行驶,没有轨轮的机械磨损,因此列车运行平稳而安静。据了解,与时速可达500公里左右的高速磁浮列车相比,这种中低速磁浮列车成本低,适合城市内部和市郊卫星城之间的快速运输。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湖,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l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作者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小兴安岭四个故乡,请分别说说它们的特点?作者对四个故乡的内心感受有什么不同。(6分)

2.在作者的笔下,故乡一个接一个变化着,她为什么会对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情有独钟?(4分)

3.作者在文中问“我究竟来自何方?”而文题做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那么作者所寻找的“故乡”究竟是指什么?(6分)

4.为了表达对远方的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2949/35971) 首页 上一页 32944 32945 32946 32947 32948 32949 32950 32951 32952 32953 3295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