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二月河因《落霞》三部曲而一飞冲天,成了新闻媒体“暴炒”的对象,长此以往,他还怎么写作? B.苹果原CEO史蒂夫·乔布斯的去世引发了全球民众的悼念热潮,不少网民在互联网上依照苹果品牌造出一个新词“isad”,以示对这位天才的哀思。 C.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报道屡见不鲜,原因是人们怕扶起老人后反被诬陷为造事者,做好事反而没有好下场。 D.“占领华尔街”运动一无具体纲领,二无公认领袖,仅凭一个高度简捷的口号,便以令人瞠目的速度从曼哈顿岛蔓延到全美各地。
|
|
下列划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泥淖(nào) 梵文(fàn) 肩胛骨(jiǎ) 恶声恶气(è) B.迄今(qì) 关隘(ài) 真差劲(chā) 以儆效尤(jìng) C.拟人(ní) 剽窃(piāo) 露一手(lòu) 开花结果(jiē) D.切削(xiāo) 渐染(jiàn) 一场雨(chǎng) 买官鬻爵(yù)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年少时,觉得这个世界很大很大,便一门心思想着仗剑闯天涯。走上社会后,目不暇接地打量眼中的尘世,恨不得一口气将大千世界吞下肚去。临近中年,却突然间不再向往繁华喧嚣的都市,而是由衷地倾慕起儿时的田园生活来。 你正值年少,你的“心”很大很大,它会需要一个“安放之处”。请以“给心找个位置”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论语》) (2)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 。(司马迁《报任安书》) (3)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白居易《琵琶行》)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5)早岁那知世事艰, 。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
|
阅读下面文字(5分)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文段①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请分别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请分析文段②中孔子与子贡之“恶”的不同之处。(2分)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7分) 望秦川①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1.诗歌前四句写眼前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这一特点;后四句写心中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 等特点。(3分) 2.诗歌后两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①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 世祖在潜邸②,海云禅师被召,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③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至元元年,翰林学士王鹗奏言:“秉忠久侍籓邸④,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十一年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节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注释】①汩(gǔ)没:沉没,埋没。②潜邸:指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③赞:告诉,介绍。④籓邸:藩王的府邸,这里指代皇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郁郁不乐 居:居然 B.问以治天下之大经 经:原则、根本 C.燕闲顾问 燕:通“宴”,安闲 D.每赞以天地之好生 每:常常,往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养其亲 是时以大中丞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乃汩没为刀笔吏乎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定社稷之大计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而犹不改旧服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刻画了刘秉忠博学多才,通古晓今,为官后又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言、尽心竭力的形象。 B.刘秉忠以才学和忠诚赢得皇帝的恩遇与信任,他借此推举自己身边的人,培养了自己的势力,世祖因此在国事上更加依赖他。 C.本文虽是为刘秉忠作传,却也塑造了一位知人善任、乐纳忠言、体恤臣下的元世祖形象,成就了一段明主贤臣的佳话。 D.文章描写投笔归隐这一细节,巧妙刻画了刘秉忠胸怀大志、不甘平庸的性格特点;引述了翰林学士王鹗的奏章内容,又从一个侧面表明刘秉忠忠心勤恳辛苦功高,深得人心。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 散闲淡类其为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字(20分) 在异乡 (美)海明威 深秋,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意大利城市)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 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三天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本文有删节) 1..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少校的形象。(3分) 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4分) 4.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在异乡”的内涵?(4分) 5.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 “啊,就是那啥啥……”“对对对,我说的就是那个,那个什么嘛……唉,怎么话都到嘴边了,就是想不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所谓的TOT现象,说复杂点,这是“一种提取记忆失败的现象,表现为记忆已经逼近被完全回忆,却无法转化成为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说简单点,就是话在心头口难开的感觉 关于TOT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 传输不足模型,主要基于记忆表达的多元模型来解释TOT现象。我们大脑中负责语音和语意表达的其实是两个区域,按照传输不足模型,当回忆的刺激产生时,你的语义表达区域很快被激活了;语音表达区域反应却总是慢半拍,你已经从语义存储中提取了关于目标词汇足够多的信息,但语音存储却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你明明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却无法用精确的词汇表达——TOT现象产生了。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很多,最直观的是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通过脑扫描技术或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最直观的显示出产生TOT现象时大脑中被激活的区域;但问题也出现了,涉及到TOT现象的脑区很多,多到很难详细研究这些区域在TOT现象中的确切功能。 阻塞假说,是说你回想起的有关目标词语的线索反而抑制了你对目标词语的检索。这种假说最直白的表达就是:“因为你想多了,所以你想不起来。” 不完全激活假说,解释起来很容易,就是:“你记不起来,是因为你记得不牢!”另一方面,这个模型也是建立在你确切知道要回忆的词语的前提下,但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也很难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个要表达的词语。 造成TOT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年龄。成年之后,年纪越大,TOT现象发生的频率越高;但有研究者发现,年长者和年轻人的大脑产生TOT现象的区域并不完全一样;年长者在发生TOT现象时更倾向于过度激活他们的前额皮质,这导致了记忆检索失败时不停的重复检索,因此老年人在遇到TOT现象时更加容易焦虑。 使用双语者可能会增加TOT现象产生的概率。对于双语使用者的劣势的解释是,当你在记忆中搜索你要表达的东西时,双语会使你对同一件事物产生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达倾向,实验也印证了这种假设;但当你要表达的是一个专有名词时,双语的影响可以忽略——的确,全世界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太阳。 还有情绪影响。“越想越是想不起来,不想说不定它突然在你脑中冒泡了。”有研究显示,TOT现象中关于情绪的预期先于记忆行为的发生。情绪恰恰会影响到有关记忆的许多方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TOT现象产生时的情绪显然是消极的,因此这种消极的情绪也抑制了你回忆目标的过程。 不管你是什么年龄、性别,学历如何,你都有可能出现TOT现象。如果TOT现象只是偶尔在你身上发生,那么你完全可以忽视它;只有TOT现象频繁出现以致严重的影响生活的时候,才是一种病态的表现。这种病症可能是由幼年时的学习障碍或者脑损伤引起,一些失语症和阿尔茨海默症也表现出一定的TOT现象。 (节选自《新发现》2011年11月号) 1.下面对于“TOT现象”的表述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TOT现象产生时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到人的回忆目标的过程,导致“越想越是想不起来”。 B.TOT表现为记忆已几乎被完全回忆,却无法用确切的言语来表达。 C.双语使用者出现TOT现象的概率会比单语使用者要高。 D.TOT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普遍存在的言语现象。 2.下列对文章有关信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回忆的刺激产生,语音存储的有效提取快于语义提取时,就会产生TOT现象。 B.阻塞假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被试者能否成功回忆目标词语有赖于对潜在的干扰项目的抑制和排除。 C.老年人在遇到TOT现象时更加容易焦虑,是因为他们在记忆检索时容易失败。 D.TOT现象是一种病。这种病症可能是由幼年时的学习障碍或者脑损伤引起,它也体现在失语症和阿茨海默症上。 3.不管什么年龄、性别,学历如何,都有可能出现TOT现象。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就如何减少TOT现象,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建议?
|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5分) 鲁迅先生在杂文《死》的初稿中有一句话:“大约我们①看待生死都有些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的认真了。”在定稿中,他却增添了一些词句:“大约我们的生死久已被人们随便处置,认为无足轻重,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的那样认真了。”定稿在句子内涵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优于初稿。 【注】①我们:当时的中国人。 从句子内涵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分析定稿和初稿的优劣。(不超过80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