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 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骋怀(chěng) 癸丑(guǐ) 落蕊(ruǐ) 匪我愆(yǎn)期 B.愀然(qiǎo) 弥(mí)望 虚诞(dàn) 山川相缪(liáo) C.潭柘寺(tuó) 窈窕(yǎo) 侘傺(chì) 举酒属客(zhǔ) D.伶俜( pīng) 踯躅 (chú) 箜篌(kōnɡ) 何时可掇(duō)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层层的叶子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荷塘月色》) (2)_________________,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 (3)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氓》) (4)《赤壁赋》中客人感叹生命短促、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 (5)在《离骚》中,屈原以“_______,______”两句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因采摘白芷被加上的罪名的痛苦经历。 (6)《短歌行》中,曹操运用《诗经》中的典故,借助比喻含蓄地表达对贤才的渴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借鸟和鱼来表达对田园自然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新中国70年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时代的楷模,他们无私奉献,为祖国奋斗,为人民奋斗。你了解哪些时代楷模?你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过吗?你曾以他们精神为成长的动力吗? 请以“最美奋斗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要符合所选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某校高三(1)班在学习了《炼金术士》后组织了以“信念”为主题的班会。假如你是班会的主持人,请写出一段不超过70字的开场白,开头和结尾已经给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班会现在开始。
|
|
下面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请假条,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得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请假条 王老师: 昨晚我受凉感冒,贵体欠安。作为您的高徒,我本不应该耽误学业,但病情严重,急需到医院诊治。故向您请假,务必批准,不得延误。 学生:小明 ×年×月×日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联的历史,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000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 )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对联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因此它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符上,据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摘自《维基百科》)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的原始积累。 B.成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的原始积累。 C.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 D.在文字上成为后来对联的产生的原始积累。 2.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桃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B.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联因为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因此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 B.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 C.对联因为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因此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D.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____,_____。”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沁园春·长沙》) (2)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士闻乐声垂泪涕泣,瞋目竖发,而“_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战国策·燕策三》) (3)《荀子·劝学》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整天地思索,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论语》则从辩证的角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①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②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写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一个“独”字,借妻子之孤单、寂寞和忧愁,实写自己。 B.颔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母亲的思念之情。这一联也表达出作者对儿女深深的思念之情。 C.颔联以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D.尾联“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想象妻子对月泪流满面的情景,流露出盼望早日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2.诗歌的颈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选自《汉书· 张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B.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C.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D.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 B.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指白色的衣服。也可指代丧服,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C.高帝,即高皇帝,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简称“高帝”。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曹魏高皇帝曹腾。 D.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年轻时,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 B.沛公到达秦国之后,想留下住在那里。樊哙劝谏,沛公没有听他的。经过张良劝说之后,沛公就又回去驻扎在霸上。 C.汉六年,封有功之臣。高帝欲让张良从齐地自择三万户,张良自认没有功劳,自称不敢接受,所以就封张良做了留侯。 D.张良学习道家的学说,想修炼成仙;吕后认为张良是有德之人,便强迫他进食;张良没有办法,只得勉强进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 (2)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联儿 叶圣陶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提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 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洲跟打箭炉。他种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回告诉你老师吧。” 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居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声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啰嗦,就含糊其辞应接着:“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惩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 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六千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哎,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下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就回来。” “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兄弟,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兄弟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 他又琐琐碎碎地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哪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去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 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回转身子点点头。 “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春联儿”为题,在结构上,设置悬念,突出高潮;在内涵上,揭示主题,寓意丰富。 B.本文先略述车夫老俞的身世和他所遭遇的种种不幸,然后叙述老俞向“我”倾诉心中的苦楚,最后写“我”为老俞的精神感动,为他写了一副春联。 C.本文写一个车夫的生活态度——做人,做国民,做父亲的态度,都从他自己的话中表出,作者不加描摹。 D.本文是篇写人的散文,但作者很明显地将重心放在车夫老俞这一人物身上,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多种描写手段来侧面表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小说笔法在写人散文中的成功运用,本文可以当做一篇小说去读。 2.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评价说:“叶绍钧(圣陶)文笔的长处乃在于观察力。”这一评价十分到位,叶圣陶总能很敏锐地捕捉到泄露人物心理和内心气质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小儿子的死给老俞巨大的打击,但老俞并没有想明白儿子的死因,却疑惑“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请以和老俞对话的方式,用科学的思维为老俞解答疑惑。
|
|